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理科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农业科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   水产渔业论文   植物保护论文   园艺林业论文   畜牧兽医论文
通江县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及途径

               作者:朱兆舜 陈重魁 苟学东 向琼英 王毅

  摘要分析了通江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业的优势,提出了发展生态茶业的对策,主要包括创新投入机制、科学规划、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园、推广机械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开发深加工产品、培育市场等内容。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问题;优势;对策;四川通江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85-02
  茶叶产业属于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茶园生态环境与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提高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品位,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是对通江茶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茶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
  
  1茶产业现状
  
  近几年,通江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 666.67hm2,其中投产面积4 000hm2,无性系良种面积4 666hm2,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1 000hm2,a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认证面积667hm2,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34hm2,茶叶经营企业6家,注册商标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巴中市知名商标4个,茶叶专业合作组织2个,名优茶加工设备150台(套)。茶叶产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1 630t,综合总产值达到1.6亿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茶叶标准化栽培、机械化生产,名优茶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生产成本得到下降,产品的品质、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等产品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产品称号。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茶园管理粗放,建园标准低。一是建园质量和种植标准低,茶园生产栽培管理不规范,施用肥料常以大量的单一氮素化肥为主,一次性撒施,极少施过有机肥、深翻改土;二是茶园尽作面积较大,综合效益低;三是春、夏、秋采摘均不留叶,过度采摘;四是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粗放,加工环境差;五是少部分茶农防治病虫盲目用药等,造成茶园土壤退化,茶树树势衰老,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效益低,个别产品不安全。六是包装过度,不规范。部分企业的名优茶包装过度,不规范,不环保,一味追求豪华档次,广告宣传名不符实,误导消费,浪费资源,增加成本[2]。
  
  3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3.1生态环境优越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海拔落差大,昼夜温差十分明显,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年极端最低气温-1.1℃,年总降水量1 399.2mm,年日照时数1 299.2h。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 400m中高山区,生态环境好,土质肥沃、森林茂密、植被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58.2%,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再加上该县茶区无工矿企业,远离城镇,土壤、大气、水质污染少,是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3.2区位优势明显
  通江县是富硒茶主要产区,茶叶含硒量较高。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抗癌、抗辐射、抗衰老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有40多种疾病的发生与缺硒有关,如克山病、心血管病等。天然富硒茶的开发与生产是我国茶学界、医学界、营养学界对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与提高饮茶者健康水平做出的重大科学贡献。我国硒资源缺乏,目前仅有三大富硒区,而通江县正处于秦巴富硒地带,是发展天然生态富硒茶和有机富硒茶的理想之地。
  3.3增产增收潜力大
  一是通江县茶叶大面积平均产量不足450kg/hm2、产值不到2.25万元/hm2,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全县宜茶坡地约有6 667hm2,而且生态条件较好,为建设新型茶叶产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三是全县名优茶比重仅占25%左右,比重较小,具有提质增效的潜力;四是种植面积大、投产面积低。因此,通江茶叶产值、产量,如果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则增产增收潜力较大。
  3.4茶叶产品品质好、质量安全
  通江县近几年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如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天岗云雾、壁州春等产品,由于品质好,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称号。同时将茶叶产品抽样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产品达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要求。
  3.5茶园基地认证面积较大
  近几年有1 000hm2茶园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茶叶基地及产品认证;火天岗茶厂667hm2茶园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罗村茶叶公司134hm2茶园通过了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翰林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机茶中心认证为有机茶。
  
  4发展方向和目标
  
  4.1发展方向
  推进茶产业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茶树无性系良种,提高茶叶种植、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茶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茶-玉米-蔬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种植创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和节水、有机、设施茶业。二是加快茶产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检验检测体系,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饮用健康。三是建立与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施茶产业品牌战略,增强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4.2发展思路及目标
  根据当前国内外绿色食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在生态茶园建设上,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创新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开发观光旅游业,弘扬茶文化,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本和绿色安全生产技术。通过3~5年的时间,力争把通江县建设成为立体、高效、生态、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茶叶生产强县。到2013年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到6 000hm2,其中良好农业面积4 000hm2,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2 000hm2。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茶叶生产加工流水线2条;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家;争创省、国家级名优品牌2个;生产生态茶叶4 500t,其中名优茶2 000t,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5对策
  
  5.1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茶产业发展力度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原则,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银企合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相互匹配”的原则进行捆绑使用,整合资金、推进发展茶业产业;二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产业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投入力度;四是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五是大力招商引资,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和其他行业来通江县发展茶产业。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茶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5.2科学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通江县被省农业厅规划为名优绿茶和富硒茶优势产区,根据该县生态、资源和茶叶分布情况,制订出生态茶业发展规划。在该县铁溪镇、永安镇、烟溪乡、兴隆乡、至城镇、青峪乡建立生态茶业优势带,开发优势品牌,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扩大名优茶批量生产,向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集中,整合资源,突出规模效益,全面推进通江茶叶种植业,初、精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茶叶产业的战略性调整[3]。
  5.3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业示范园区
  一是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加快优化通江县茶树品种结构。在今后的茶产业发展上,发挥地方品种优势,引进推广适宜性、抗性强的名选131、福顶大白、南江大茶叶无性系良种。加强苗木质量管理,加快地方优良种品种选育步伐,优化品种结构。二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管理技术。首先对规划发展的生态茶园产区实行山、水、林、园、路综合治理,做到路路相通,能灌能排,生态环境好,提高茶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是在茶园栽培管理上要紧紧围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老茶园改造、立体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无害化。三是发展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在通江县生态茶区内,大力推广茶-玉米-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技术,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变茶园小气候,减少茶园面源污染,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优化初、精加工环境。对茶叶初、精加工厂房、设备、仓库、环境等配套设施均按照无公害或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整改,在示范园区内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示范茶叶加工厂,达到示范园区环境生态化、茶厂标准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五是大力开发名优茶,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通江县名优茶品种较多,批量生产少,新产品比例小,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在名优茶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生产,开发夏秋名优茶,提高产量,扩大批量,增加名优茶比例,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5.4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实现茶产业节本增效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外流,通江县劳动力十分缺乏,劳动力单价高涨,已成为制约该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茶叶生产上推广机械化作业,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紧张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茶园生产管理中,引进推广机修、机采、机耕、机械施肥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对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改造或新建标准化的初、精加工厂,按照茶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引进推广安全、清洁、连续化的加工设备,实现清洁化流水线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4]。
  5.5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国内外茶叶产销形势和质量安全现状,国家和农业部相继发布了《良好农业规范》《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程》《有机茶生产管理规程》等标淮。这3个标准规定了茶叶产地、环境、种苗、栽培、原料、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质量等管理要求,使茶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有衡量的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生产加工技术的操作性。通江县应根据上述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措施:一是制定企业自己的配套标准;二是建立田间管理和加工管理档案制度;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四是农业、质监部门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监督和内部质量管理;五是强化标准意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和市场准入制度;六是发挥农业、质监、专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质量监督作用,使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只有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使通江县茶叶产品适应国内外绿色消费市场需求。
  5.6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随着茶叶在全球饮料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茶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与食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茶叶深加工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和副产物,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开发茶制品新功能。因此,茶叶深加工的综合利用已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江县是名优绿茶重要产区,各茶叶企业和茶场只采春茶,夏秋茶不采,资源浪费极大,在今后的茶叶生产加工中利用夏秋茶资源和副产物,开发杜仲茶、银杏茶、保健茶、发酵茶、提取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5.7培育市场,加快安全高效生态茶叶产业化经营
  要改变通江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经营分散、竞争无序的现状,必须培育扶持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强势品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化管理,强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基地利益联动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政府各主管部门,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实施品牌战略,规范企业行为,对有经济实力、有品牌基础的优势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扶持1~2个省、市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产业。三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各种展销平台和茶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提高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四是尽快形成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化大生产中联接市场和茶农的桥梁作用,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加快茶叶产业化经营。
  
  6参考文献
  
  [1] 许允文.我国高效生态茶业持续发展的思路[j].中国茶叶,2007(5):26-28.
  [2] 蒋光藻,谭和平,黄苹.茶园生物多样性与无公害治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陈晓,陈政.发展贵州生态茶产业的思路及对策[j].贵州茶叶,2008,36(3):36-39.
  [4] 张兴泽.烟台市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措施[j].烟台果树,2009(4):10-11.

  • 上一篇理学论文:
  • 下一篇理学论文:
  •  更新时间:
    简析嫩江县种植业发展措施
    德江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峡江县私营林业发展的历程及措施
    德江县2009年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调查
    德江县2009年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调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