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摘要:分析了传统修枝截千方法的利与弊,提出新的修枝方法和轻修枝忌截干的好处。以供从事城市园林及林业科技人员 参考 。
论文关键词:乔木树种;整枝修剪;传统与新修枝方法;对比
1传统修枝截千方法及其弊端
1.1传统修枝方法
人工修枝即人工整枝,是人为地修去树冠下部的枝条,属森林抚育措施之一。修枝,分为绿修和干修。其中绿修,即修去活着的枝条;干修,即修去枯死枝条。习惯上的修枝强度很大,修枝后大大增加了枝下高度;所留下的树冠高度,通常不到树干高度的三分之一人们以为这样做可促进树木生长,培育无节或少节良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修枝对树木生长极为不利。
1.2习惯截干方法
截干是人为地截(钩、砍)去树木的主干上部。其法大多用于部分生态公益林和风景林,尤其是路边和街道的植树。截干在一些地方应用范围较广,人们以为这样可增加树冠幅度,提高树木的生态效益。该方法只用于一部分树种,但截干后大大降低了树干高度,严重影响到乔木空间效益的发挥。
1.3传统修枝截千方法弊端
1.3.1降低树干高度传统的截干方法,把主干的顶梢人为地截除了,有的甚至在幼林期就实施截干,这就大大地降低和限制了树木的高度。从而使乔木树种的固有优势为劣势,严重影响到生物产量和生态效益。
1.3.2减少树冠长度树冠长度也是用材林木生产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树冠长度取决于树干高度,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树干较高的单株,树冠长度也可能较长,反之相反。截干则大大降低了树木高度,同时也降低了树冠长度。而修枝则从另一方面降低了树冠长度,其中包括树冠的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尤其是重度修枝,影响更大。如一株乔木,树干高度12m,若修枝高度3m,则树冠绝对长度为9m:树冠相对长度为3/4,属一级长冠型树冠,若修枝高度9m,则树冠绝对长度为3m;树冠相对长度为1/4,属三级短冠型树冠。
1.3.3严重影响乔木树种的空间效益重度修枝和截干方法,既降低了树干高度,也降低了树冠长度,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树木叶面积和树冠采光面积。因为构成树冠的叶片多少和树冠外表受光面积的大小,决定着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只有长冠型树冠,才能有更多叶片和树冠的外表面积,满足光合成高效率的要求。
2新的修枝方法和轻修枝忌截干的好处
新的修枝方法即轻修枝忌截干宗旨,是利用乔木树种尤其是用材林树种的树干高度和树冠长度优势,充分发挥其空间效益。
2.1新的修枝方法特点
新修枝方法,首先是改变习惯的重度修枝,只进行轻度修枝。用材林修枝后所留下树冠长度,在i、ii龄级要符合一级长冠型树冠冠标准,即树冠长度至少不低于树干高度的2/3,力争达到是4/5;枝下高度不超过1.5~2.om。在iii龄级要符合二级中幅型树冠标准,即树冠长度与树干高度之比为1/2~2/3;枝下高度不超过3m。在iv龄级,树冠长度与树干高度之比达到1/3~1/2,枝下高度不超过5m。修枝时,切口要平滑,不开裂,不抽心,保留枝桩长度1—3em。其次,因树制宜,绿修和半干修相结合。在修枝时,因不同树种和不同林龄在而有别。新的修枝方法中,可考虑加上“半干修”。因为有一它树种如杉木,不宜于绿修。杉木树经修活枝后,往往出现“平顶”现象。即杉木顶梢形状由尖变平,树冠形状由宝塔变成为伞形,树冠冠型由窄冠型变成为宽冠型,森林生长由快变慢。俗话说“杉木修枝似火烧”,就是指绿修对杉木树生长不利。尤其幼年期绿修,危害更大,伤流明显。为此,拟定杉木从ii龄级开始采用“半干修”。具体分二步走:第一步,对需要修枝的侧枝先进行中度修剪,修建后的枝条保留一少部分功能性枝段,以减少光照,促进生理衰老。第二步,于次年或过若干年后,待该侧枝枯黄或接近枯死时,再予以剪除,即进行“半干修”。其他一些既无干修对象,也不宜进行绿修的树木,也可以采取类似杉木的修枝方法,即半干修的修枝方法。
第三,忌截干,改变截干习惯。实际上,截干违背了树木生长的客观 规律 。忌截干,也无非是顺应了 自然 规律而已,次并非什么创造。因此,用材林、生态公益林、风景林和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城市森林,除特殊情况外,均需保留苗木和幼树顶部,直到iv龄级前均不得截干,以促进主干梢部向着空间高度方向不断生长。
2.2新方法的好处
2.2.1发挥乔木树种高度优势忌截干的好处,主要在于能够显著提高树木主干高度,充分发挥乔木树种的高度优势,向空间索取更大效益。故无论是幼年期还是中龄期,均不应截干,除非特殊情况。在树木幼年期进行截干,危害性更大。
2.2.2塑造长冠型树冠少修枝即轻度修枝的好处,不仅能确保树冠的绝对长度,还能确保树冠的相对长度。从而可明显增加树冠采光面积和树冠采光面积系数。比如一株林木,圆锥体形树冠,其占地面积4.91m,树干高度9m。若修枝高度为lm,则树冠长度8m(属长冠型树冠),树冠采光系数只有1.60。牵着比后者的树冠采光系数增加4.80,实验表明两者几乎相差3倍。如此,重度修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