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分析青海省农牧区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提出大力 发展 青海省农牧区 经济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 参考 依据。
关键词农牧区经济;城镇化;建设;途径;青海省
城镇化的过程,主要是市场要素的配置过程, 农村 的劳动力要素向城镇转移,城镇的资金要素向农村转移,也就是“ 工业 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过程。无论是资金还是劳动力,总是朝着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此城镇化主要是市场要素 自然 流动的结果[1-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纲,而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因此,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青海省发展最大的问题在农村牧区,最大的优势也在农村牧区。农村牧区有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如何用好这两大资源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有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
1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农畜产品资源
农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拓宽农业经营领域,向发展畜牧业、蔬菜等产业转变。尤其是当前,农畜产品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农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畜产品生产已由多年来对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的追求。经营粗放、品质低下的农畜产品已经越来越失去市场。随着城镇集聚人口的增加,对畜农产品有着更高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因此,在调整农牧业结构时,要以发展城市农牧业为目标,即城市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一是加强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围绕油菜、蔬菜、生猪、奶牛等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强化百里万棚蔬菜、百里万亩薄皮核桃、百里万头奶牛、百里万头仔猪工程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二是抓好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搞好农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申报工作,切实打好“高原牌”、“绿色牌”和“有机牌”,积极培育一批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为城镇提供优质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
2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为城镇农畜产品加工 企业 提供高质量的原料产品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农牧业由传统概念的种植、养殖向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延伸,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牧业的工业化水平。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牧业的工业化水平,实现农牧区经济由农牧业主导型逐步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就青海省来讲,要以加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和增强辐射作用为目标,加快结构调整,拉动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增值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原则上讲,布局在小城镇的工业企业接近农畜产品产地,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农畜产品,因而在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方面具有经济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从农牧区转移到城镇的新增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对农畜产品原料的品种、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调整农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引导农牧民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按照加工业对农畜产品原料的质量、品种、数量要求去组织生产,采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产品,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3推动产业转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要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促进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力进入城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在大力 发展 劳务 经济 的同时,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民族工艺品加工、生态 旅游 等非农就业空间。顺应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趋势,结合特色农牧业发展,大力推动以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农事体验、生态休闲、 自然 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加快发展。要围绕城镇化建设,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扩大 农村 牧区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调整联动的机制,从而形成以 现代 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联动发展。
4积极推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城镇化提供土地空间
城镇化所占用的土地大都来源于农村耕地,这些土地的产出率高、级差地租高,对农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必须通过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来重新优化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整个农业的生产水平和效益,为城镇化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许多农村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早已“人去村空”,成为“空心村”、“空壳村”,大量农田撂荒、宅基地闲置。因此,只有加快城镇化建设,把一些“空心村”、“空壳村”的农民引导到中心村、小城镇集中居住;把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向种植能手、大户集中,不仅(下转第370页)
(上接第368页)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而且避免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鼓励土地合理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一是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尽量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来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无效配置。二是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以租赁的形式配置农地的使用权,通过交纳地租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者与所有者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关系。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主要形式除了入股和租赁经营外,还应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等。通过整合资源,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不仅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而且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土地空间。
5引导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资金积累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强技能培训。要突出抓好“百万农牧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星火科技”培训,培训要以技能为重点,实用、能出去、能就业为目的。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转移和创业转移。二是鼓励农牧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青海省农牧区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很难大规模地向东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转移,就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符合青海省实际。鼓励从现代农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导从生态畜牧业发展中转移出的一部分牧民向城镇转移;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使一部分牧民向城镇集中。三是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其吸纳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强,所需劳动力的数量也相对较大,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吸收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农牧业劳动力进入城镇后,不仅为城镇 工业 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而且会带走不少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如携带资金进城兴办 企业 、购买城镇户口、集资兴建城镇基础设施等。
6 参考 文献
[1] 郭明进,张继梅.加快城镇化是全面繁荣我市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j].新乡 教育 学院学报,2004(1):9-11.
[2] 谢映翔.对加快西部农业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云南农村经济,2010(1):70-73.
[3] 吴志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繁荣农村经济[j].现代企业文化,2008(20):5.
[4] 才立民,詹保林.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