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了农广校教师构建和谐教学课堂的对策,包括尊重学生、精通专业、有序组织、牢记宗旨、理论创新、音像结合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广校;教师;构建;和谐课堂;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26-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而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广校教育是多部门联合,旨在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的独特教育形式,通过28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五级办学网络,集农民、成人和职业教育于一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中等专业学校。农广校教育不同于高、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也不同于全日制高校的学历教育。农广校的学生身份复杂,文化基础不同,教育层次多样,追求效果强烈;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实验基地,或在果园车间,这就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1-2]。在知识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当今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处于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应用、创新能力,将人力资源培训转化为人力资本培养,是农广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农广校教师孜孜追求的教育效果[3-4]。
1打破传统、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是基础
一堂成功的教育培训课,不但要完成教育培训任务,还要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让学校完成教育任务、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让受训者领悟到教有所值,学有所得,用有所效。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师生关系上升到父子关系,养成了学生唯师是从、师云亦云的学风,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面对年龄不等、身份不同、学习目的各异的学生,授课时作为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才是上好教育培训课的基础。
2精通专业、广学博闻,解答自如是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涉农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农民交往并取得信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够准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做到应对自如,这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不断学习中精通专业知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各种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达到广学博闻,一专多能。同时,面对学生和农民群众的思想变化,只有把握各种变化的脉搏,才能教书育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和谐的课堂氛围。
3组织有序、互动交流,教法合理是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农广校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课堂也不局限于室内,教师课堂组织有序、高明的教育培训方法、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培训时,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课堂掌控能力,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指导和引导者,在交流互动、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乐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培训效果。
4牢记宗旨、服务至上,富有爱心是根本
农广校教育是多部门联合的公益性、服务性教育培训组织机构。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富有爱心,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素质能力,还要具备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博爱之心、清贫之念。农广校教育主要是面向“三农”,教育的主体是亿万农民群众。教师只有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价值取向;具有热爱“三农”的强烈事业心、吃苦耐劳的良好风尚和农广校的集体荣誉感;在教育培训中耐得清苦,受得寂寞,多予少取,以民为本,服务至上,奉献为荣,才能与学生、农民群众建立和谐的关系。
5理论创新、注重实践,深入浅出是主导
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最关心、农民最需要或生产中容易忽略的核心问题展开讲解,让他们大脑思维跟着讲课思路走,要理论结合实践,技术结合事例,把技术知识简单化、通俗化、趣味化,以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鲜活的案例、可行的操作、可观的效益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讲授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有所值,用有所效,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2010年3月,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辉南县分校开设了二期水稻绿优米操作规范班,就吸引了100多名该县平板楼地区的水稻种植大户参加。
6音像结合、例证引导,成效显著是保证
农广校教育培训时,教师讲课内容尽量加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将图画、文字、色彩、音乐以及各种特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相映成趣,寓学于乐。课堂上音像结合,可较大幅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大量的教学信息和屏幕图像,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眼耳并用,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和农民群众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记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成功案例、高产经验、高效模式来进行引导,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勤学、善学、巧学、乐学,创造和谐课堂。农广校教育,学生和农民群众学习的第一愿望是增加经济效益。教师在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及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讲授节本增效、实用环保、高产高效的技术知识,以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引起学生、农民群众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编辑 7参考文献
[1] 戴智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0(6):17.
[2] 禹晓丽.优化育人氛围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学,2010(7):47-48.
[3] 杨泽宇.高职院校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77-79.
[4] 沈卫阳.构建和谐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药学教育,2007,23(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