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进行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碳汇价值的评价,表明黑龙江省森林具有巨大的碳汇价值。
关键词林业碳汇;项目;评价;黑龙江省
2001年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再造林等森林碳汇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项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经济上得到全社会承认,并进入一个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回报的时代[1]。
林业碳汇的概念就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畴。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至此,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1在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必要性
1.1引进林业建设的额外资金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较为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面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建设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目前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有5项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在现有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参与黑龙江省林业建设,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拓宽了林业建设资金的供给渠道,促进黑龙江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引进新进的造林技术
黑龙江省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除速生丰产林工程,有5项属于生态建设工程,植被恢复和森林保护是这几大工程的主要内容,都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活动后,目前可供造林的土地多为困难地段,特别是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和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很大,要求技术含量很高,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我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为34.67m3/hm2,年生长量仅3.36 m3/hm2 [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不合理的营林、造林、采伐和更新作业措施,我国人工林存在严重的地力退化现象。因此,需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营造林理论与管理技术,提高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与固碳能力。
2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可行性
从树木生长规律以及地域特点看,北方的森林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森林更适合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开展的国际碳汇项目时间在50年左右,要求在项目期内不能采伐。黑龙江省大部分树种虽然生长缓慢,待其生长成熟期与碳汇项目时间要求基本吻合。在碳汇项目期内,只要经营得当,森林就会一直处于较好的生长状态,起到长期吸碳和固碳作用。项目期结束,森林也达到自然成熟,成为可以利用的木材,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结合[3]。从这一点上讲,黑龙江省森林树种具有更大的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势。
3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营总面积3 145万hm2,其中森林总面积1 919万hm2,活立木蓄积达15.7亿m3,占全国总量的13.85%,森林覆盖率43.6%[4]。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黑龙江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个巨大的碳库。
3.1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评价
(1)森林碳汇量只计算林木生物量固碳量。
林木生物碳储量(q)=森林蓄积量×蓄积扩大系数×容积系数×含碳率
=v×1.9×0.5×0.5
=7.46亿t
式中,q:林木生物碳储量;v:森林活立木蓄积量(v=15.7);1.9为蓄积扩大系数;0.5为容积系数;0.5为树木含碳率。
(2)森林碳汇量包括林木生物碳储量、林下植物碳储量和林地碳储量。
森林全部碳储量=树木生物量固碳量+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
=q+0.195q+1.244q
=18.19亿t
式中,0.195为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1.244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
3.2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目前森林生物碳储量为7.46亿t碳,按当前国(下转第246页)
(上接第243页)
际上碳汇价格11美元/t计算,目前黑龙江省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82.06亿美元,合人民币560亿元。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7.35亿t,释放氧气19.89亿t,释放氧价值达11 934亿元(表2)。说明目前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可以有560亿元进入森林碳贸易市场。如果考虑林下植物固碳和林地固碳,则目前森林全部碳汇量为18.19亿t碳(表1),碳汇价值为1 366亿元,但森林全部固碳量不应进入森林碳贸易之中。
4参考文献
[1] 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2] 陈根长.也谈林业的历史性转变[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z1):64-66.
[3] 李顺龙.森林碳汇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136.
[4] 段新军,高玉娟,李顺龙.黑龙江省林业的发展应该关注森林碳汇问题[j].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