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整个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互助县的基本情况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河湟谷地,距省城西宁31公里。地处祁连山脉东段南麓,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嵌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互助县总土地面积513.6万亩,平均海拔2700米。年平均气温3.5℃,属大陆寒温带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气温上升缓慢,夏季凉爽,秋季雨量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降水量534.2mm。县辖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总人口38.74万人,有汉、土、藏、回、蒙等12个民族,其中土族人口6.9万人,占总人口的17.8%,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
全县有耕地109.8万亩,人均3.1亩,农业人口34.96万人,占总人口的90.2%。至2011年底,全县实现县内生产总值55.7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7.38亿元,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32元,全县粮油综合产量达26.9万吨,实现种植业产值14.2亿元,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二、互助县近几年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项目的情况
互助县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青海省林业建设重点县。2012年6月,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点县。为了充分挖掘林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互助县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为内容,并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采取奖励等引导措施,鼓励农户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各村森林覆盖率80%以上,把互助县农村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农村。为实现这一目标,互助县从2009年开始,连续四年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项目。
绿化建设以村庄道路、庭院、休闲广场绿化为主,2009~2012年共完成威远镇等18个乡镇5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工作,共栽植苗木709752株;总投资1056.75万元。树种有祁连圆柏、青海云杉、青杨、河北杨、新疆杨、旱柳、金丝垂柳、垂榆、油松、紫丁香、榆叶梅、珍珠梅、连翘等。
三、互助县在实施新农村社会主义绿化建设项目的几点做法
1.绿化的主要内容
新农村的绿化以各村“三旁”(村旁,宅旁,路旁)为中心,选择宅旁院落、房前屋后、主干道、门前巷道、村旁为栽植区。以宅旁院落、房前屋后易成活,好管护的小地块为重点,绿化着重体现美化环境。村庄道路绿化包括环村路和主路。环村路是每个村生产和生活及与外村之间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村民主要的生活场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路是村庄内村民的主要的生活场所,主要是村民与村民之间联系的主要通道。环村道路的绿化着重体现林荫大道,绿树成荫,经济实用的特点。村庄道路设计以高大的乔木树种新疆杨、旱柳、河北杨、垂柳、圆柏、云杉为主,配以丁香、黄剌梅、榆叶梅、珍珠梅、连翘等花灌木,主要以既能体现美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又能发挥森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庭院绿化主要偏重森林的防护功能,在现有村庄周围和群众的庭院、房前屋后、门前巷道进行绿化,设计以圆柏、榆叶梅、丁香、珍珠梅、黄剌梅等树种为主。休闲文化广场绿化主要为各建设村的办公室、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和幼儿园等群众活动场所,主要树种为垂柳、垂榆、圆柏、云杉,旱柳、新疆杨、珍珠梅、珍珠梅、丁香等,主要以这些活动场所的具体的规划为主进行绿化。
2.设计的原则
为了使新农村绿化工作取得实效,绿化成果得到巩固,在进行新农村绿化项目的设计及实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2.1因地制宜,搞好调研规划工作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按照省、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的要求,提早动手,结合各村实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村干部一道对所有道路、宅旁进行全面设计并事先“打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布局形式和农民喜好,以及道路硬化等具体情况,与各村干部见面座谈,做到因地制宜,创造合理而多样的配置,应以人居环境为重点,以自然村落为框架,以自然院落为单位,充分衬托出农村绿化的大背景,体现农村景观和田园风光,形成不同的农村地域特色。塑造富有当地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紧密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统筹布局,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2.2绿化与群众意愿结合
绿化是对农民群众生活空间的美化,绿化要符合农民群众的种植习惯和农户意愿,将农民群众的原始审美观与现代美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其绿化美化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院落空地进行绿化美化。
2.3由于互助县实施新农村的各乡镇分别处于不用的地区,有的是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川水地区,也有的处在脑山半脑山地区,立地条件、自然气候等各不相同,所以受立地
条件因素制约,在绿化苗术的选择上,应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易载、易活、易管”抗性强的树种,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优先用代表地方特点的风景树种和乔灌花搭配。以就近解决苗木为宜,尽量做到用本地的苗木绿化本地的村庄,这样既可以减少苗木的运输距离,节省费用,也可以使苗木得到及刚的裁植,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择绿量大、寿命长、抗病虫、易管理、深受农户欢迎的乡土树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绿化格局,体现乡村地方特色。
3.施工中要做到加强领导,严把苗禾质量关
3.1在实施中,实行领导包片制度及分片督查制度,认真做好日常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与各实施乡镇组织协调,确定了实施项目村的新农村建设绿化的责任人,并对工程的进度做出了安排,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各村整地、栽植等的时间。县乡两级抽调并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规划设计、整地质量、苗木质量、栽植质量、管护措施等指导。村委会组织村民全面进行整地挖坑.清梁垃圾,验收合格后统一栽植。主要道路绿化按照“一乔一灌”的原则,2m~3m的株距要求栽植,并保证栽植时踩实、扶正、整齐美观。
3.2新农村绿化建设中所用的苗木全部由承包单位负贵,按照省级标准的一级苗和二级苗的要求,与供苗单位签订了购苗合同,统一采购、调运,做到了随起随运随栽植。严格实施“两证一签”和质量跟踪卡制度,从起苗、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人手,严把质量关。圆柏、云杉等所有的苗木全部实行沙布包装运输,保证了苗木质量。在新农村绿化建设中全部采用
了优质壮苗,树高在1.8~2.0m以上的圆柏、云杉等乔木树种,旱柳要求3m定高,胸径3cm以上、花灌木标准要求苗高1.5m以上,具5个分枝以上,突出绿化层次特点的大苗进行造林,绿化效果较好。
3.3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跟班作业。抽调并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规划设计、整地质量、苗木质量、栽渣质量、管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垒面现场跟班技术指导。苗木栽植后各乡镇及时协调,浇足头遍水,领导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与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确保这项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
3.4及时签订管护协议。为了确保绿化成果得到巩固,我们及时与各乡镇签订管护协议,每个项目实施村分别与各农户签订管护协议,制订村规民约。明确了村民贵、权、利,要求苗木栽植后组织村民及时做好浇水工作、并每2-3天进行扶正踩实一次,直到苗术根部完全稳定为止;秋季要对所有花灌木进行修枝整形,保证其造型和第二年的开花;冬季要对所有绿化苗木进行灌水,以免造成风干死亡;对当年死亡的苗木,第二年春季要及时进行补植补栽.并加强抚育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树木健康生长,确保绿化建设成效。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三年的新农村绿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的目标,同时,通过新农村绿化,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也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绿化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个别树种苗木的成活率不高。由于有些苗木本身的抗旱性、对栽植地的立地条件、海拔等的不同要求,造成苗木成活率不高。
2.管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绿化成果难巩固。虽然县、乡、村层层签订了管护协议,但真正意义上落实不到位,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个别群众管护意识不强,秋收打碾季节乱放杂草、建筑垃圾,损坏苗术现象严重,导致了一部分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
总之,新农村的绿化规划建设在体现植物特色,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尊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应构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为落脚点,在尊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乡村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