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理科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农业科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   水产渔业论文   植物保护论文   园艺林业论文   畜牧兽医论文
王树森:“折腾”成就梦想

原文作者:马红霞

王树森,一个“爱折腾”的人,就是靠着这股“折腾”劲儿,他发明了秸秆压块机、采暖炉,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就了梦想。
  隆冬时节的河南省新密市,寒意逼人,但冬日的严寒天气丝毫挡不住农民卖玉米秸秆的热情。在新密市洋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洋林农机合作社)门口,拉着装满玉米秸秆的农用三轮车排成了一条长龙。
   洋林农机合作社位于新密市嵩山大道西段,注册资金1200万元,现有1个总社和50个分社。除了从事农田作业、农机具维修之外,洋林农机合作社还自主研发生产、销售生物质燃料成型机,经营秸秆燃料和饲料的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业务。洋林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有别于其他合作社,这与其理事长王树森的“爱折腾”有关。
   “爱折腾”的王树森
  1970年,王树森出生在新密市牛店镇宝泉村,他在家排行老大,有3个弟弟和1个妹妹。
  也许是因为继承了母亲的直性子,王树森从小干什么事都非常执着。小时候,王树森家里穷,父母买来的仅有的几个玩具也被他拆了装,装了拆,为此没少挨父母打。
  1989年,18岁的王树森高中毕业,怀揣着做一名军人的梦想走进了军营,后因表现出色,被保送到军校学习深造。1992年,王树森转业后在新密市公安局做了一名警察。
   因为不甘于寂寞和平庸,1993年,王树森辞职下海,在朋友创建的昌源集团任监事会主席。2005年,王树森到海南省发展高效农业,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果树,后改为种植4万多棵橡胶树。
   几经周折,王树森的事业始终没有发展壮大。2007年,在新密火电厂董事长冉松杰的邀请下,王树森出任新密火电厂副厂长。
  在新密火电厂的日子里,王树森负责材料供应,熟悉了发电的每一个环节。后来,新密市火电厂要实行生物质发电的改造。
  与其他生物质发电厂一样,新密市火电厂也面临着原料来源供给的问题。要保证电厂的生物质原料供应,就必须有专门的人来搜集、加工,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头脑灵活的王树森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
   王树森找到了新密市农机局,刚好新密市农机局也正面临解决当地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双方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2008年9月,王树森毅然辞职,组建了新密市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洋林农机合作社的前身),专门从事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并花了100万元租来一个占地5亩的旧厂房稍作改造。这年,他38岁。
   秸秆压模成型机让他着了迷
  事业刚刚起步时,洋林农机合作社只收秸秆,问题很快就来了,收来的秸秆怎样压模成型?就这样,王树森开始了生物质新能源设备和秸秆综合利用设备的研发制造。
  为了研发秸秆压模成型机,新密火电厂的机修车间成了王树森的研发室,一天拆装10多遍机器是常有的事。为了学习一个关键技术,他上东北,下海南,跑遍了全国各地。
  研发技术基本成型后,王树森花了30万元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购进一台设备,准备进行秸秆压模成型机的制造。本想大干一场的王树森怎么也没有想到,生产出来的机器不是启动不起来,就是故障率特别高,根本无法正常生产。最让王树森头疼的是,在秸秆压模成型时需要很大压力,怎么解决?传动结构不合理,怎么办?
   王树森请教专家、自己钻研,改进机械,慢慢地,他对研究秸秆压模成型机着了迷。有时正吃着饭,突然想到一个新思路,他就放下筷子,在饭桌上画起图纸来。
  针对小麦、棉花、油菜秸秆的碎细特点,王树森在现有玉米秸秆压模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几经改进,原来的玉米秸秆压模成型机变成了多功能压模成型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2009年,王树森终于成功自主研发生产了9ky-1a型、9ky-2a型等秸秆压块机成套设备,解决了目前国内秸秆压块发展的瓶颈问题,填补了国内秸秆压块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在获得农业机械推广证书、鉴定证书的同时,王树森还获得了科技成果1项、专利5项,并注册了“洋林”牌商标。
   目前,第三代9ky-3a型机器已经研制成功,将很快投放生产。9ky-3a型机器的碾压结构由被动碾压变主动碾压,扭矩由原来的400牛·米,变为现在的20牛·米;其润滑系统由原来的人工变为自动,磨损率、故障率大大降低,同样是30千瓦的电机,产量是一代机器的3倍,生产成本由原来的每吨130元降为60元。
   经过改进后,原来被废弃的秸秆经过模压成型就能从每吨150元变成每吨400~500元的生物质燃料。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让洋林农机合作社社员尝到了甜头。
  抓机遇,促发展
  2009年,河南省农机局局长张开伦到新密视察,发现洋林农机合作社在研究秸秆生物质燃料压模成型机,为了支持此项目的发展,当即拨款30万元。上级领导的重视,增强了王树森研究的决心。
   同年,洋林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农业部生物质能源压模成型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项目资金460万元。
  获得资金支持的洋林农机合作社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新契机。为了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王树森投资1700多万元,在新密市建立了由农民申请、乡(村)审批、财政补助的50个生物质燃料收购加工点。生产加工收购销售饲料燃料5万多吨。实现收入1800多万元,获利300多万元,增加农民收入750万元。
   首战告捷后,王树森又开始研制采暖炉,并引进德国技术,聘请德国专家。由于燃烧生物秸秆排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用户一开始不太满意。
  问题出在哪儿?在对10多种同行业采暖炉进行对比试验后,王树森发现是秸秆没有充分燃烧在作怪。他就改造排烟口的结构,使二次燃烧更充分。经过改进,采暖炉销售状况明显改善,客户非常满意并得到了德国专家的肯定。 [论文网]
   截至目前,洋林农机合作社共生产销售秸秆压块机1000多台,生物质半气化炉近1万台,产品远销黑龙江、重庆、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市、区),并出口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元。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与松散管理型合作社不同,洋林农机合作社实行紧密型管理,对成员实行单机结算。王树森聘请了业务熟练的会计理账,除总台账外,还为全社300多户成员分别建立了账本,作业面积、作业价格、配件费、维修费等收支情况一目了然。
   为了让利于成员,王树森不收取任何作业费。王树森把合作社经营农资的收入全部拿出来,用于社员农机具的保养与维修,又把第三产业的收入拿出来一部分发展生产和扩大规模,这两年,社员的收入不断增长。
   新密有郑州市唯一的秸秆发电企业,年消耗秸秆燃料36万吨;又有郑州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年消耗秸秆饲料5万余吨。为满足两家企业的原料供应,洋林农机合作社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大型压块设备,对加工点粉碎后的秸秆进行收购、加工、装运和销售,形成了从收购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秸秆利用新模式。
   有了洋林农机合作社,新密市的生物质发电厂成功地运转下去。洋林农机合作社也成了农田作业、生物质机械生产推广、成型燃料加工销售的综合性服务合作组织。
  对于未来,王树森又找准了新的突破点。“下一步,我们要拓展秸秆利用途径,加大对秸秆膨化饲料、秸秆制板、秸秆炭化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王树森说。

  • 上一篇理学论文:
  • 下一篇理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没有相关理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