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1999年的扩招带来的是告别精英走向大众的教育之路,但是人数的增加与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不成正比的矛盾却越来越突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的迫切需要。“卓越计划”就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
一、“卓越计划”的含义与背景
词典中“卓越”含义为杰出;超出一般。“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确定的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了“卓越计划”。“卓越计划”还包含“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
二、农林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卓越计划”是解决我国农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却受着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创新不够、技术不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需要农林院校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改革创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卓越计划”是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国内大多数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千篇一律、僵化保守,与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要求相距甚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从事农林事业的热情与能力,也难以在农林科技的发展中有所创新,国际竞争能力差。高等农林教育是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农林教育的综合改革错综复杂,其重点是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包括现代大学制度、教学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计划”是推进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卓越计划”是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农林高校如何成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摇篮,如何成为现代农业相关产业的技术库?如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库?这是很多农业院校都在探讨的问题。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历史使命,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计划”是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强调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在于怎么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重点是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要素的设计与创新。结合实施“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我校针对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卓越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我校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提出了整体目标定位: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优质资源为保障,以试点专业为突破口,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深厚、学术精通、视野开拓、素质高超,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理念、落实人才培
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行业特色,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引入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依托与行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共同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乃至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个性的途径。我校根据“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培养需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各自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开展“应用型”为主和以“学术研究型”为主两种模式进行培养,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的目标定位。
(1)“实验班”采取“3+1”培养模式。前三年进行校内培养,第四年去企业、农场进行校外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
(2)“英才班”实行本硕博连读,采取“3+2+3+x”的培养模式。前三年进行本科课程学习,第四年可直接进入硕士课程学习,根据国家政策及学生实际情况,硕士阶段培养2+x年,博士阶段培养3+x年。
4.配备优质教师资源。“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涉及专业的授课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热衷教学改革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优质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担任。学校、学院根据试点专业制定详细的讲述内容和课程安排,挖掘优质教师资源。聘请校内外专家、各级教学名师、企业高管为试点专业学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同时,聘请企业骨干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教学、教改、科研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5.加强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采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中小班授课模式。注重全过程考核,从学生课程考试、能力考查、创新实践水平等方面建构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机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设置新生研讨课,引导学生适应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6.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试点专业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本科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为开放实验室创造条件。设置科研训练项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通过一系列政策,大力保障教师教改项目和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7.选用优质教材。鼓励选用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质教材,教材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代表一定的行业发展高度,教材的引用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课程讲稿由一本教材向由多本优质教材结合而成的讲义转变。
(二)卓越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研究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同时学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办公室。试点专业所属学院建立院级组织管理体系,负责“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日常管理。
2.制度保障。学校针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各项配套方案。我校在实施这一计划时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学生选拔与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3.提供优质学习条件。学校实验室向试点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在校图书馆借书按照教师待遇对待;借助学校和引进的名师课程资源,开设“通识课视频学堂”。
4.经费和工作量上的鼓励政策。学校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经费倾斜,同时学校积极鼓励优质教师参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任务,对于相关教师工作量系数适当增加。在教学类评优评奖及职称评定时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企业兼职教师酬金标准较同等条件下外聘教师薪酬标准高。
5.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校企联合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负责学生校内外各个环节的指导、考核、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卓越人才培养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还不够健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生源质量受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为了更好实施卓越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企业参与程度。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还不适应新
的培养要求,各类实验室及校内外基地的教学功能还不能很好发挥。卓越人才培养需要企业的全过程参与,在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制定、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等诸多方面,企业要真正参与进去。成立相应的实践中心,由企业相关领导作为负责人,并建立包括待遇、住宿、时间安排等相应的制度,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的场所与设备,在学校配合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制。
2.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模式。针对于教学改革工作零敲碎打多、管理改革多、行政推动多等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提高教师主动性,构建系统的教学改革模式。
3.提高生源质量,建立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开发是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必须相应进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在营造自身文化氛围的同时,要与专业所在学院密切合作,把学生学科专业归属感及早树立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