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协同创新寻找突破口
暑期,宋维明教授依然繁忙。这位北京林业大学的校长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协同创新中找到农林高校发展的突破口。他从北林大的实践中,对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实现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农林高校如何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宋校长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拓展产学研结合成效,多方面共同推进深度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已经成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点。多年来,行业高校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林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促使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各方的资源优势互补,涌现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教合作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等成功模式。
宋校长说,在开放办学方面,需要改革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创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
相对“产学研结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增加了“政”和“用”。宋校长认为,这是对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拓展。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监管作用,以国家战略和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整合、再造,充分利用政府、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户等优质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协同创新的效应,以满足国家的急需和走向世界一流。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协同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宋校长说,协同创新的目标就是打破创新主体间壁垒,统筹、协调、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实现优势积聚效应。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以“开放、集成、高效”为目标,引导创新元素汇聚,整合教育、科技和市场资源、创新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实施有组织的、长期性的、目标清晰的可持续战略协作,为协同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
宋校长指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是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高校协同创新要求高校从对内对外两个维度,探索各种资源整合、推进深度合作的新途径。
一方面,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高校与金融机构之间,高校与社会中介之间,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高校与国际诸多领域创新力量之间,要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的各学科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也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攻关,从而实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生效益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宋校长强调,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强调政府发挥宏观引导规范作用,推动高校以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特定的创新领域为对象,建立集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等相关优势要素,借助新型的融合与运行机制,推进学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政学一体:
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据宋校长介绍,北京林业大学站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提出了强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学科和学者的“四学一体”的综合优势,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机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模式的创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政产学研用结合,努力形成学校的比较优势和独特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
他告诉记者,学校十分注重强化政学一体化,构建服务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
一是通过推进政校合作,积极建设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良好互动,了解国家需求。学校与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环保部、住建部等行业主管政府部门建立联合办学长效机制,2010年作为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两部共建的学校,使学校的“政学一体化”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是密切与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联系,在服务中求得支持。学校先后与广西林业厅、湖北林业厅、辽宁林业厅、福建省三明市、北京市海淀区、内蒙古赤峰市、黑龙江黑河市等开展深度校地合作,促进了地方的农林经济建设,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产学一体:
力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宋校长说,近年来,北林大强化产学一体化,推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紧跟林业产业发展要求,引导优势学科主动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方面北林大做出了许多努力。
园林植物学科建立了全国惟一的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科研优势,开发利用花卉资源,推动花卉现代化生产,研发出1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在全国建立了18个花卉技术推广基地,插花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地方政府共建“北方平原林木良种创新与示范实践基地”和“沧州枣树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等研究基地,牵头组织成立全国油松良种基地技术协作组,攻克多项树木染色体组加倍关键技术,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批国家授权的杂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合多倍体良种。
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造板优质高效胶粘剂生产与应用关键技术”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开发出甲醛高效活化技术与脲醛树脂分子结构调控技术,已在230多家企业转化推广,为企业新增利税30多亿元。
学校与国家能源局等共建“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与北京市政府共建“北京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京海淀区共建“中关村大学科学城”项目,与中国林科院共建“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等。完成了北京市植物种质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资源调查、北京公路生态绿化规划和北京市郊野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施工等重大项目。
研学一体:
教育科研深入融合
宋校长说,北林大强化研学一体化,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的融合。
一是深化校所院合作。与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中国环科院、国际竹藤中心、北京农学院实施联合共建学科、实验平台和推广应用体系;与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通过深化合作,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反映了协作的良好效果。
二是统筹国内国外资源,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坚持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联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多维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建立了100余家就业实践基地;构建研究生选拔、课程教学、培养环节、学位论文、学术交流与访学、科技创新、奖助等为一体的质量支撑保障体系;面向国际,加强教育合作开放。组织承办第23届国际杨树大会,第一届、第二届林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亚太地区林业院校校长会等重大学术活动,成为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机制协调办公室挂靠学校。
用学一体:
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在用学一体上,北林大做了不少工作。突出表现在为社会服务上。
一是主动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组织优势特色学科全面参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研究与治理,提供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科技支撑;积极参与三峡工程、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设置等国家重大建设和战略的论证和评估。
二是建设绿色大学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凝炼“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在校内形成广泛共识,筹备举办绿色校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低碳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主办生态文明高端论坛。发起成立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等组织,“绿桥”、“绿色长征”活动等成为品牌。
三是加强风景园林设计,服务人居环境改善。学校的园林规划设计水平一流,拥有两个国家甲级资质园林设计单位,连续15年实施中南海景观改造,完成中华世纪坛环境设计、深圳仙湖植物园、杭州西湖湖西综合保护等园林设计项目600多项,遍布全国30余省区。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任重道远
通过多年的实践,宋校长深刻体会到,在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成效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突出学科特色优势是关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根本。他认为,要加强学科汇聚,推进多元协同创新,强化创新主体矩阵管理,提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效。
宋校长说,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同时国家对农林教育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林院校应抓住协同创新计划的机遇,发挥行业院校的优势和特点,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努力形成行业院校协同创新的新体系和新机制。为此,他提出了三个对策。
对策一:完善农林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
宋校长说,目前,农林高校与其他行业高校相比,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和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集中在,协同重点和突破点难以聚焦,原有的管理体制、从属行业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导致自我封闭、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宋校长指出,在此背景下,农林高校对内要改革校内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整合校内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凝练协同创新方向;对外要聚集外部协作力量,政府、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发挥优势,通过新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集成化、组织化程度,形成深度融合的政学、产学、研学和学用衔接关系,为农林高校办学功能不断高度化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对策二:建设新型的资源投入保障体制机制,形成促进农林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政策导向。
宋校长认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现出的内在机制的变革,必然在保障其发展的资源投入上,形成一种新的可持续的保障机制。包括政府、学校、科研机构、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企业和成果的用户都是资源投入主体。
由于农林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功能的实现,有更大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因此政府在一体化进程的早期投入中要扮演主要角色。中央明确提出,农林教育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并要求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与现代农林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农林高校普遍存在着历史欠账多,办学基础条件差,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等问题。
他建议,国家根据农林高校的现实需求,根据分层次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上的倾斜,破解影响高等农林教育、农林科研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公共财政稳定增加投入的保障机制,提高农林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
对策三:创新符合各校实际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新模式。
宋校长说,农林高校要围绕国家亟需的战略性研究、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需求,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符合本校实际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相互融合。同时,农林高校要科学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产业群的协同,最大化地实现集成创新,产生协同的倍增效应。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