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了猴头菇袋栽新技术,革新技术包括采取原种、栽培种与生产配方一致进行制种,选择室外出菇旁吊袋出菇方式,增加开袋数量等。运用该技术,效果明显,生物学效率可达130%~160%。
关键词: 猴头菇;袋栽;技术革新
优质猴头菇与熊掌、海参、鱼翅同列为古代“四大名菜”,其肉质鲜嫩可口,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疗神经衰弱,国内已广泛应用于医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市场上,口感良好的优质猴头菇很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缺口较大,栽培效益好。
猴头菇是一种好气性恒温结实性菌类,菌株特性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特性具有稳定性。菌丝分解能力强,菌丝正常生长的温度为10~34℃,最适生长温度为20~26℃,子实体生长温度12~24℃,最适温度为16~20℃,高于25℃生长缓慢,低于12℃子实体变红。笔者根据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就地取材,采取原种、栽培种与生产配方一致进行制种,选择室外出菇房吊袋出菇方式,增加开袋数量等技术革新,取得了较好效果。改革后的栽培工艺具有菌种适应性强、菌丝生长快、出菇转潮快、产量高、质量好、占地省、管理方便、周期短、省工省时、见效快等优点,生物学效率可高达130%~160%。现将具体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配方及制种
猴头菇原料原则上就地取材,如锯木屑、棉籽壳、玉米杆、甘蔗渣、木碗屑等均可利用。原种、栽培种采用与生产配方一致,这样菌种经过同一配方多次定向选择培养,菌种适应性强,菌丝生长速度快,室温超过25℃子实体仍形成良好,污染率低,出菇率高。其配方为:甘蔗渣40%、木碗屑38%、麦皮20%、石膏1%、糖1%、磷酸二氢钾0.2%。
2制袋与接种
菌袋可采用聚丙烯30cm×14cm或者聚乙烯30cm×15cm。根据配方称取各物质定量配料,含水量掌握在66%。装袋后,中间打1个长14cm左右的洞,以便接种。袋装干料量掌握在0.25kg左右,按常规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在室温下培养18~26d,菌丝即可满袋。
3选择室外出菇房
室外出菇房具有空气新鲜、湿度稳定、容易保湿等好的生态条件,且管理方便,是猴头菇较理想的出菇场所。由于猴头菇对湿度反应敏感,不能直接对子实体喷水,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全靠培养基质供给和空间自然湿度提供,室外出菇场易满足其需要,长菇速度快,产量高,质量好,占地省,周期短。
4增加开洞数量,垂直吊袋出菇
当菌丝满袋后,及时移到室外出菇房开洞,每袋开6个洞,形似“×”形,洞长0.5~0.8cm,洞口不宜开得过大;否则培养基水分易从洞口蒸发,造成洞口干燥,不出菇,影响产量。菌袋开洞后用铁线或绳子串吊起来,每串5袋,每袋纵横间隔30cm。垂直吊袋有利猴头菇刺毛下垂成形,提高质量。这是因为猴头菇刺毛有明显的“向地性”。适当增加开洞数量,是夺取猴头菇高产稳产的关键。可相应拉大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猴头菇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氧气,保证高产优质。
5出菇管理
出菇期管理的目的是创造最佳的生态条件,尤其是水分和通风管理,是提高猴头菇质量和产量的关键。猴头菇对湿度反应敏感,整个管理过程中一般都不直接向子实体喷水,而采取畦沟灌水,增加地湿或空间喷水量以保持空间湿度。猴头菇是好气性菌类,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就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抑制中心部位发育,出现珊瑚状的畸形菇或杂菌繁殖污染。
菇蕾形成期,大约开洞后的4~5d,保持空间湿度85%~90%,每天通风2次,每次30min,随着子实体的增长,加大空间喷水量,增大湿度至90%~95%,同时加强通风,促进子实体快速生长。当子实体长出刺时,空间湿度降至85%~90%。保持温度18~25℃,光线比“三阳七阴”略暗为宜。
6适时采收与转潮管理
猴头菇从菌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为8~12d。作为菜肴保鲜应市或盐渍加工的猴头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长度不超0.5cm、尚未释放孢子时采收。此时色泽洁白,风味鲜美可,没有苦味。
采收后及时向菌筒补充水分,增加培养基湿度,以60%~65%为宜,养菌7d,促进转潮,再进行出菇管理。这样又可管理出大而洁白、菌刺短的优质猴头菇。此法栽培猴头菇周期短,一般75~90d结束,可采收3批,产量主要集中在1~2批,一般占总产量的90%,第1潮质量最好。
参考文献
[1] 乔德生,邹向英,张循洁,等.猴头菌及其栽培[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2):78-80.
[2] 聂春杰.猴头菇出现畸形的原因及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1):41.
[3] 孟庆国,周建树,赵杰,等.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2007(3):40-42.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