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老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观察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60岁以上发病者,由于年龄较大,在其病理变化、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都有别于中、青年患者。总结我院骨科2000年1月~2007年11月手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860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82例,占9.5%,发病率较中、青年偏低,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42例,女40例;年龄60~79岁,平均65.7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4年2个月。
临床表现:82例均有明确腰腿痛病史,因劳累、外伤诱发加重。均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16例,单侧66例;间歇性跛行14例;腰腿剧痛,行走困难32例;大小便功能障碍6例。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2例,单侧51例,双侧11例;下肢肌力减弱77例,单侧56例,双侧21例;下肢感觉减退78例,单侧56例,双侧22例;鞍区及肛周感受减退10例;膝反射减退67例,单侧48例,双侧19例;跟腱反射消失或减弱42例,单侧28例,双侧14例。伴有心电图异常者30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24例,糖尿病8例,脑血管病3例。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腰椎x线平片均显示腰椎有退行性改变,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腰椎生理前曲变直25例;腰椎侧凸8例;椎间隙变窄68例;伴明显骨质疏松5例。均行腰椎ct检查,示椎间盘向后方椎管内突出形成密度均一的软组织块影,压迫硬膜囊及一侧或双侧的神经根。受压硬膜囊与突出髓核有清楚界面,同时可显示椎管形态,关节突增生内聚程度等。62例同时进行了腰椎mri检查,均可见髓核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结果同ct显示。病变部位:l2~3 3例,l3~4 27例,l4~5 48例,l5~s1 32例,其中2个间隙突出者12例(l3~4及l4~5双间隙突出2例,l4~5及l5~l5s1者9例,l3~4、l5~s1者1例)。中央型突出者25例,后外侧型71例,极外侧型2例,腰椎不稳或滑脱未列入本研究组。
围手术期处理:①入院后常规查:血、尿常规、肝、肾功、空腹血糖、血凝试验、心电图,以排除患者有无其他疾病,评估身体能否耐受手术,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状,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待血糖、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后再进行手术。②术后切口持续引流24~48小时,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20%甘露醇脱水以减轻神经根水肿,静滴胞二磷胆碱营养神经,改善受压神经的血液循环,静点地塞米松3天以减轻神经根炎症反应,术后24小时双下肢开始被动抬高练习,以防神经根及硬膜囊粘连。切口疼痛减轻后双下肢开始主动屈伸训练,既可增加下肢肌力,又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扩大开窗及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后卧床3周,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卧床4周,节段减压髓核摘除后稳定结构重建术后卧床6周,戴硬腰围下地,能下地后,卧床行两点式腰背伴练功以增强腰背肌力量。④82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均给予口服降压药将血压降至140~160/90~95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者围手术期均通过注射胰岛素调整血糖在8~10mmol/l以下,方进行手术。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48例;半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24例;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10例,该10例患者中均行不同类型的腰椎融合术,其中5例患者行相应节段的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后路椎板减压时,将增厚的黄韧带及部分关节突切除,行神经根管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82例手术中所见,椎间盘纤维环颜色变暗,破裂发生率79.6%,髓核组织脱水,体积变小,周围被肉芽组织包绕,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及钙化。中央型突出32例;后外侧型突出48例;极外侧型2例。18例合并椎管或根管狭窄。按病理分型:椎间盘突出26例,破裂脱出48例,游离8例。
评价方法:应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手术前、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15分)进行评价[1]。根据评分计算改善率,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5-术前joa评分)×100%。
结 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并发症4例,其中切口延迟愈合3例;经延长拆线时间而愈,椎间隙感染(间盘炎)1例,经再次手术清创冲洗治愈,术后并发脑梗死,对症治疗好转。切除之椎间盘组织均行病理切片检查,示变性、脱水明显,细胞数减少,可见纤维化及钙化灶。 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2年。术前joa评分为6.4±1.2分,术后joa评分为12.5±2.1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改善率>75%为优,>50%<75%为良,>25%<50%为可,<25%为差。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0.9%,疗效满意。其中中央型突出术后改善率为45.3%,后外侧型突出术后改善率为76.8%,极外侧型突出术后改善率为81.2%,中央型疗效较差。
讨 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点:年龄因素与椎间盘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髓核、纤维环及软骨终板的改变为本病的病理基础。目前对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特点多认为[2]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基础上,其胶原纤维磨损断裂、消失,继之纤维环出现裂隙,髓核组织水分减少,引起弹性下降,同时纤维环松弛、椎间盘膨隆、最后导致髓核突入纤维环;椎间盘厚度变薄、椎间隙变窄、椎体间活动度增大,致相应的小关节压力增高、摩擦力增大,长时间反复损伤与修复致小关节囊肥厚松弛、小关节增生肥大,发生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另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后部结构应力增加还导致椎板增厚,黄韧带退变,突出的间盘钙化等。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文献及本组资料显示,①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史较长,起病缓慢;②症状复杂多样[3];③体征方面,神经根张力试验(直腿抬高或股神经牵拉)阳性率较高;生理反射减弱发生率高(本组为68.5%);④合并其他疾病率高,⑤多伴有类似于腰椎管狭窄者常有的间歇跛行;⑥多节段发病的比率较高。
手术方式及疗效: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往往效果欠佳。随着对其病理、临床特点的不断认识,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手术操作及手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应遵循如下原则:①严格把握各种术式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对腰椎的稳定程度作全面估价,明确有无腰椎不稳的潜在性因素;②术中对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压应彻底、准确;③尽可能减少对后柱稳定性的破坏;④一定程度上融合手段的应用。如症状局限一侧,无明显椎管狭窄者,常规行椎板开窗或扩大开窗手术。silvers等[4]通过对开窗减压术后长期及短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认为该方法长期及短期疗效均稳定且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合并单侧神经根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的老年病例,则可采用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同时处理神经根管、侧隐窝狭窄,松解神经根,使得其能横向移动达1.0cm左右,特别是对于合并马尾综合征或运动功能丧失的病例,治疗效果可靠[5]。对于症状及病变位于双侧者。或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已钙化,或中央椎管狭窄者,应行双侧全椎板减压或保留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的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同时扩大侧隐窝、神经根管、解除神经根、硬膜囊受压。这样,既能减少创伤、充分显露病变达到彻底减压目的,又保留了脊柱后柱的稳定结构,减少术后疤痕增生、粘连、压迫或因腰椎不稳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对于减压范围大,估计影响腰椎稳定性的病例,应采用适当后路椎弓根钉同定系统及植骨融合。
老年患者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常不平行,必须将三者进行定位诊断,明确责任椎间盘,同时还要明确有无椎管狭窄,依据定位诊断,确定术式,既要考虑腰椎的稳定性,同时又要保证减压充分。
【参考文献】
1 yorimitsu e,chiba k,toyama y,et al.long-term outcomes os standard 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follow-up study of more than 10 years[j].spine,2001;26(6):652-657.
2 贾连顺,李家顺,主编.现代腰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350-376.
3 gembun y.nakayama y,shirai y,et al. surgical results of lumbar dise herniation in the elderly [j],j nippon med sch.2001,68(1):50-53.
4 silver hr,lewis pj,asch hl,et al. lumbar microdiscectomy in the elderly patient[j].j neurosurg,1997,11(1):16-24.
5 akbar a, mahar a. lumbar disc proalpse:management and outcome analysis of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j].j pak med assoc,2002,52(2):62-65.
作者:关志宏 作者单位:462000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