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拉米夫定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诊断标准[1],从2006年6月~2009年1月选取血清定量hbv-dna(+)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0例,年龄31~73岁,平均41±6.2岁,男31例,女9例,child-pugh评分在5~l3分,分级分别是a级10例,b级21例,c级9例。40例病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年龄、性别、肝功能水平及child-pugh分级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排除以下类型:重叠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感染、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利尿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每日100mg,顿服。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隔2月检测肝功能全套、血清hbv-dna定量、血清肌酶(ck)、乙肝六项及血常规等。乙肝六项用elisa法检测,肝功能检测采用ra21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发应(pcr)法。疗程中根据病情随时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由专人登记、随访。观察时间24±6个月。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对肝硬化病程进展的影响:随访结束时,治疗组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肝癌。对照组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继发感染,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癌。两组死亡率分别为10%和3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lvd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均下降,血清白蛋白(alb)升高,child-pugh评分降低,疗效显著(p<0.05)。
血清病毒学指标:治疗组6个月后出现hbeag转阴2例,hbv-dna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测不出率分别为75.0%(15/20例)、90.0%(18/20)、100%(20/20)、100%(18/18),与对照组0(0例)、10%(2例)、15%(3例)及15%(3例)比较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过程未见病毒变异。
讨 论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属于肝病晚期,并发症较多,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14%[2]。hbv是导致肝组织持续受损、逐步进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并进一步加重病情的根本原因。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目前公认的抗hbv药物主要有两类:一是α-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另一类是核苷类似物,目前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等。
作为核苷类似物的拉米夫定,可快速显著地抑制hbv-dna的合成,进而可减轻肝脏炎症坏死以缓解病情的进展,它作为第一个大规模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在临床应用多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在乙肝肝硬化的治疗上,尤其对病情活动的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国内外研究相对较少。
有研究显示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在持续应用拉米夫定12周后临床即能取得明显的疗效,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病死率明显降低[3]。本研究显示,在治疗组中患者的疗效说明拉米夫定不仅能抑制病毒复制以控制病情进展,阻止肝功能损害,促进肝功能恢复,而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少,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比较安全;另一方面,拉米夫定的价格较低,能被绝大部分经济负担能力有限的患者接受,因此,拉米夫定对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62-170.
2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25-426.
3 黄云丽,马丽娜,陈新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10):5041-5044.
作者:林 格 作者单位:532800广西天等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