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动力平衡kkt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疗效观察
【关键词】 脊柱动力平衡 特发性脊柱侧弯 knan kinetic treatment device(kkt)技术
【摘要】 [目的]观察脊柱动力平衡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对1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患者用kkt技术进行治疗,疗程8~51.3周,每周2次,平均19.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站立位x线片主弯段cobb’s角的变化。[结果]10例中6例cobb’s角有改善,改善度为1°~13°,平均6.17°,4例cobb’s角治疗前后无变化。[结论]脊柱动力平衡kkt技术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新理念,尤其对少年儿童随年龄的增长而cobb’s角加重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关键词】 脊柱动力平衡 特发性脊柱侧弯 knan kinetic treatment device(kkt)技术
本院于2006年11月引进安装国内第一台非侵入式脊柱动力平衡(knan kinetic treatment device,kkt)系统治疗装置[1、2],组建了脊柱动力平衡科,对560例脊柱疾患进行治疗,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11~33岁,平均19岁;其中11~17岁7例,平均14.3岁。治疗前站立位x线片主弯段cobb’s角7°~80°,平均35.2°,本组10例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弯。
1.2 治疗方法
1.2.1 定位
拍摄特殊体位x线片:包括头颅正位、顶颌位、颈椎侧位。
1.2.2 治疗
通过x线影像学检查后,采集数据,输入计算机软件示出冲击c1(寰椎)定位点及治疗量,然后将脊柱动力平衡kkt治疗仪对治疗部位进行冲击治疗。时间约为2 min。疗程均为5周以上,每周2次治疗。
2 结果
2.1 本组10例疗程最短8周,最长51.3周,平均19.2周。治疗次数为16~103次,平均38.4次/人。治疗后:10例主弯段cobb’s角6°~ 80°,平均31.5°,平均改善3.7°。其中6例主弯段cobb’s角治疗前7°~ 50°,平均27.83°; 治疗后cobb’s角6°~40°,平均21.67°;改善 1°~13°,平均6.17°。4例无变化,治疗前后角度从32°~80°,平均46.5°。
2.2 典型病例
女,15岁。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第1疗程5周,每周2次。治疗前腰侧弯cobb’s角16°(图1),治疗一个疗程后腰侧弯cobb’s角12°(图2),15周后复查腰侧弯cobb’s角13°。
图1治疗前腰弯站立位x线片cobb’s角16° 图2治疗5周腰弯站立位x线片cobb’s角12°
3 讨论
3.1 脊柱动力平衡系统是以寰枢椎失衡导致脊柱疾患,并对其进行治疗的一个新的理念。寰椎是连接头部与身体的重要枢纽。无论是身体的神经系统,还是供应血液的椎动脉,都通过其间。一旦寰椎的位置发生偏斜和移位,不仅会阻碍大脑对身体发出的信息传递,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体对大脑的正常供血。长此以往,我们的头部、肩部、颈部会出现酸痛、不适、头晕、头疼、失眠、记忆力减退甚至血压不正常等症状。头部的重心偏移,使得颈部以下的相关关节都产生代偿性的改变,引起结构失衡、肩倾斜、骨盆倾斜[3]、下肢功能性不等长[4]、脊柱变形,导致全身各相关部位的疼痛,椎间盘突出,神经根、脊髓压迫﹑脊柱侧弯及传导不同程度受阻,形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疼痛。
kkt 技术是建立在研究人体环椎生物力学、生理学的原理基础上,通过拍摄特定x线片得到寰椎各种参数,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治疗部位定位和确定冲击治疗量进行非侵入式动力平衡治疗,即通过高频脉冲(声纳)将频率、强度、矢量方向、脉冲数等参数精确可控的治疗波作用于人体c1,将其调整回正常的位置,改善第一寰椎的偏移和倾斜,借助人体自身代偿特性使脊柱和人体重新回归原位,脊柱结构恢复平衡,从而达到大脑与躯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血液流通恢复正常,改善肩倾斜,骨盆倾斜,下肢相对不等长及脊柱疾患。
3.2 疗效分析
本组10例,从cobb’s角度上分析,本组4例治疗前后未变化。cobb’s角从32°~ 80°,平均46.5°;治疗后改善的6例cobb’s角治疗前7°~50°平均27.83°。治疗后cobb’s角6°~40°平均21.67°,cobb’s角改善从1°~13°,平均6.17°。以上数据显示,对特发性脊柱侧弯kkt治疗适应证为cobb’s角在30°以下效果较好。
3.3 临床价值
脊柱动力平衡治疗系统是由加拿大国际医疗机构根据其十五年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式脊柱矫正治疗专利技术,其适应证主要是脊柱(颈﹑腰椎)疾患﹑颈椎病、腰椎病、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5]、特发性脊柱侧弯[6]、颈腰椎术后残留的麻木和疼痛等。本组通过1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不仅改善了侧弯度数,而能维持随年龄的增长,侧弯不继续发展。实践表明,该技术为广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拓宽了治疗空间。
【参考文献】
[1]geoffrey td.review article:spinal mechanisms of chronic pain[j].american journal of pain,2007,1:17.
[2]geoffrey td.spinal mechanisms of pain control[j].clin pain,2007,7:576.
[3]lewit k,rosina a.why yet another diagnostic sign of sacroiliac movement restriction[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1999,3:154-160.
[4]giles lgf,taylor jr.low-back pain associated with leg length inequality[j].spine,1998,5:510-519.
[5]biesinger e.vertigo caused by disorders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l column.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dvances oto-rhino-laryngology,1988,39:44-51.
[6]meiner j.the efficacy of medicine in progressive scoliosis[j].man med,1996,4:14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