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嵌顿痔的手术中切断内括约肌的临床疗效。方法 83例急性嵌顿痔分成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25例),均行急诊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其中治疗组采用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没有行内括约肌切断术,两组术后作临床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术后疼痛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缩短等,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嵌顿痔采用急诊手术并行内括约肌切断可迅速缓解症状,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是合理可行的术式。
【关键词】 内括约肌;急性嵌顿痔
急性嵌顿痔症状严重,处理较为棘手,治疗方法也很多,但疗效各有不同。我科2005年8月至2008年1 月对急性嵌顿痔83例做急诊手术,行常规外切内扎,其中58例予以内括约肌切断,25例未予内括约肌切断。将两种方法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嵌顿痔共83例,治疗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龄(43.7±17.8)岁,平均病程2.6 d;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3.2±16.9)岁,平均病程2.78 d。所有患者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骶麻或腰麻,取屈膝侧卧体位,常规术野消毒铺巾,于较大痔核处做“v”型切口剥除外痔,钳夹并结扎内痔。依同法而处理各内外痔。治疗组选在近3点及9点切口,用蚊式钳钝性分离挑起切断两侧内括约肌部分及外括约肌皮下部,修整切口,明胶海绵压迫包扎切口。对照组术中不作两侧内括约肌切断。
1.2.2 术后处理 (1)常规点滴抗感染。(2)止痛对症治疗。(3)伤口每日坐浴换药。(4)润肠通便中药内服。
1.2.3 观察指标 术后分别对疼痛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伤口出血、皮桥是否水肿、有无尿潴留、肛门术后有无狭窄、随访有无复发等进行对比观察。其中疼痛时间为自觉难以忍受,需口服或注射止痛药物时间。
1.2.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等级秩和检验。
2 结 果
83例均4周内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肛门功能障碍。两组治疗结果参见表1和表2。表1 术后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2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从表1中显示,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从表2中显示治疗组术后皮桥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嵌顿痔又称狭窄性内痔,由于ⅱ、ⅲ期内痔脱出肛门外,括约肌痉挛收缩,使痔不能回纳肛内。内括约肌持续痉挛收缩,使得肛门局部血液及淋巴回流受阻,致使痔核广泛血栓形成,水肿明显,难以复位,若不及时手术解除痉挛,将会造成溃疡、坏死、出血[1]。患者疼痛剧烈,坐立不宁,不敢排便。就诊时肛查痔核硕大,数量往往较多,呈花瓣样,水肿明显。我们采用传统方法作外切内扎,手术中虽切除了痔核组织,由于没有作内括约肌切断,内括约肌仍可持续痉挛收缩,局部血液、淋巴回流仍受阻,所以并发症较多,肛缘皮桥术后水肿仍较多,且不易消退,疼痛时间长,易发生尿潴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住院时间长。
根据现代对嵌顿痔认识加深及我们对以往手术方式总结,对嵌顿痔采取外切内扎同时作肛门内括约肌侧切58例,观察对比发现具有以下优点:①一次性祛除了痔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了痔病的病理原因,恢复了肛门正常解剖生理。②嵌顿由内括约肌痉挛所致,内括约肌切断立即使痉挛解除,及时缓解疼痛[2]。③降低了肛管压力,减少了皮桥水肿的发生。④内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排尿困难[3],故切断内括约肌也可减少尿潴留的发生。⑤内括约肌切断可使肛管内顺应性增加,故可减少肛门狭窄形成。⑥改善了肛门部血液淋巴循环,伤口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⑦降低了复发率,远期疗效好。
改进手术方法存在明显优势,但仍需注意:①麻醉要好,最好采用骶麻或腰麻,充分暴露,分清解剖关系。②要保留足够皮桥,这是避免形成肛门狭窄的关键。③不拘束于3、9点位,根据切口分布,亦可选正后或3、7点位。④内痔结扎不在同一平面。
【参考文献】
[1] 张东铭,王世成. 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05.
[2] 郭胜琴. 嵌顿痔手术治疗128例临床体会[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5,11(3):207.
[3]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