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正常人消化道的压力与温度参数进行检测研究,为将来运用于临床工作开劈先期道路。方法 采用配带了压力和温度传感器的口服胶襄,经口服后以每秒钟2次的频率接受全消化道的信息,并输出体外,由体外配带的信号接收器收集且按时间先后有次序的储存,最后计算机进行分析。结果 检测20例正常者,显示小肠的压力和温度分别低于和高于结肠,小肠的收缩频率也高于结肠。结论 该测试的方法能很好地了解全消化道的压力与温度变化,为将来对肠道动力性疾病研究开劈了道路。
【关键词】 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压力;测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与消化道压力有密切联系,目前尚未得知被人们公认的消化道正常压力值,尽管许多学者都在探测和研究其压力的正常值及其变化规律,由于当前检测设备与方法还存在严重缺陷,未能使研究者得到满意结果。本文报告一组经电子传感器介入到全消化道获取的肠腔内信息,供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测试共20例,均为健康者,男12例,女8例,最大年龄57岁,最小21岁,平均38岁。
1.2 材科
1.2.1 胶襄 该胶襄长20 mm,直经宽8 mm,头端按有压力及温度传感器,胶襄内部有信号接收器,信号处理系统,天线,信号发射器,高能电池等,该产品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制。
1.2.2 体外信号接收器,可接收来源于口服胶襄发出的信号,并进行有规侧的储存,该产品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制。
1.2.3 计算机系统 检查全部数据,并进行分析。
1.3 方法
1.3.1 被检者在检测前不需禁食、灌肠、口服泻剂,首先检查者打开带有温度及压力传感器的胶襄开关,使其内部电源接通,处于工作状态。
1.3.2 按下体外接收器电源开关,见信号灯亮,证明胶裹内的信号已与体外接收器有联系。
1.3.3 被测者将胶襄用温水经口腔送服。
1.3.4 吞服胶襄后再检查体外接收器的信号灯,间断闪亮提示胶襄所接收的温度与压力信号已被接收,正常工作已开始。
1.3.5 当胶襄被排出体外以后,检测全过程结束。所有检测的消化道温度及压力数据全部按时间先后被排例和储存在体外信号接收器中,计算机系统检查全部数据,并进行图形与数值分析。
1.3.6 在检测全过程中被检者不限制任何活动,可正常生活与饮食,正常工作。
2 结 果
2.1 状态 本组检测20人,在检测过程中全部按日常正常生活及饮食、工作进行。其中11位在正常的工作岗位上,6位在作家务,3位外出活动。
2.2 感觉 口服胶襄过程顺利,无恶心及其它任何不适感,在体内滞留时间最长者38 h,最短者19 h,平均时间26 h,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时肛门部无作胀及痛觉,肛门口亦无梗阻感,在肠道运行过程中无任何异常感觉。
2.3 胶襄 检查胶襄,其外壳光滑完整,末发现有破损之处,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没有被胃酸和肠液等化学物腐蚀,解剖胶襄见各内在部件完整,高能电池无泄漏现象。
2.4 肠腔内压力温度的变化,见表1。表1 肠腔内压力温度的变化(略)
2 讨 论
结肠的功能性疾病越来越被人们关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功能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在上升。且已越来越受到患者重视,然而在治疗上仍存在一些困难,追其原因,是检查设施较少。目前已有的设备是排粪造影,结肠运输功能摄片,通过影像间接地了解直肠的功能状况,也可通过气囊逼出试验与肌电图粗略地掌握耻骨直肠肌、肛门内外括约肌排便与控便过程中的协调情况。近年来对便秘治疗较多学者偏向寻找手术治疗,治愈了不少患者,经验已证明了对一些难于治疗的顽固性便秘可以实施手术方法,然而部分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仍有复发现象,这除了手术方法有所缺陷以外,对于诊断与分析便秘的原因和程度、判断手术适应证及术式方面还缺少手段。
笔者曾采用瑞典生产的8通道水压式管道测压仪对于正常和便秘患者进行结直肠压力检测,其结果是有明显差异[1,2],且对于便秘者根据结肠压力值实施全结肠、部分结肠切除术或直肠前突修补术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证明了结直肠功能的改变与肠道内压力有着密切关系,可是这种检测手段未能被广泛使用,因为检测前必须清肠、空腹状态下进行;必须借用电子肠镜将测压管带入回盲部,难度大,属微创性检查,需多人操作,伪压力也多,尽管还存在不少缺点,当前仍属较先进的检查方法之一。
本组检测对象全是健康者、从检查结果发现小肠与大肠腔内压力是有明显差异的,且小肠与大肠的腔内温度也有明显不同,以往从来未发现这种现象,也未看见有类似的报道,分析原因认为这些差异与各自的功能不同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小肠运动作用是混合、推进食物以及使食物与胃肠分泌液混合,这些混合作用是通过分节的固定收缩进行的,分节运动是由固定的收缩产生,而这些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主要运动类型,可是小肠这些主要运动的蠕动波很弱,每个波通常在传播3~0.5~2.0 cm后即自行消失[3],所以测压的结果可以看到波型密集,而压力较结肠低,我们所测得的结果小肠腔内平均压力在101.7 mmhg,其收缩频率每分钟6.2次。而大肠的腔内压力比其高,相反,收缩频率比其低。由于小肠主要功能是乳化食物,吸收各种营养,在该过程中由许多酶参与活动、化学反应比较突出,肠腔内产热过程较明显,比起以吸收水份为主的大肠温度略高些,我们目前从有限的检查结果中发现小肠腔内的温度37.6℃,结肠腔内温度37.42℃。这些现象和数据变化有利于将来对功能性疾病的研究;且比以往的结肠道埋管测压法更简单、方便,容易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根福,张明璈,宋安,等.结肠慢运输型便秘及治疗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0,15(11):653-656.
[2] 张根福.全结肠腔内测压探讨[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1,3(1):39-40.
[3] 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