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髋臼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复杂髋臼骨折常因粉碎严重、关节面不齐或缺损、并发症多,而具有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的特点。笔者随访并总结本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治疗的58例复杂髋臼骨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38.5±7.63)岁(19~66岁)。损伤原因:交通伤38例,坠落伤16例,压砸伤4例。常规拍摄x线片及ct扫描,根据letoumeljudet分型标准进行分类[1]:双柱骨折22例(37.9%),“t”形骨折11例(19%),后壁伴后柱骨折11例(19%),横断和后壁骨折8例(13.8%),前柱骨折伴横型后柱骨折6例(10.3%)。伴伤侧髋关节脱位9例,颅脑损伤5例,四肢或脊柱骨折11例,肋骨骨折/血气胸4例,腹部脏器损伤4例,泌尿生殖器损伤4例,坐骨神经损伤5例。
1.2 治疗方法 58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伤后<3周手术46例,3~6周8例,>6周4例。行髂腹股沟入路(letournel)18例,行kl入路18例,经延长的髂股入路4例,经前后联合入路18例(表1)。手术挑选专用的骨盆复位器械。内固定材料采用髋臼重建钢板、加压螺钉、中空拉力螺钉单独或联合应用,注意负重区关节面的复位。股骨头脱位者,复位后将植骨与内固定相结合,恢复关节稳定性;怀疑坐骨神经损伤者同时探查坐骨神经,术中尽可能减少对骨膜的剥离以及软组织的损伤。对于陈旧性髋臼骨折,充分清除瘢痕组织,刮除骨折周围增生的骨痂,解剖复位。必要时采用c臂机观察复位及内固定情况。
1.3 结果 随访时间(18.3±7.42)月(8~36月)。对术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标准评定[2]:解剖复位37例,满意复位17例,不满意复位4例(受伤3周以后才接受手术的复杂髋臼骨折)。按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37例,良13例,可4例,差4例[3],优良率为86.2%。
早期并发症: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l例,完全恢复;深部感染2例,经引流、抗生素和支持治疗,术后2~4月愈合,但关节功能受限;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完全恢复。远期并发症:异位骨化4例,其中brooker ⅰ级l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骨性关节炎5例,均为非解剖复位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表1 58例患者骨折分型与手术入路的选择(略)
tab 1 fracture types and operative approach selection of 58 cases
表中数据为n.
2 讨论
2.1 手术入路的选择 letournel认为,对于严重复杂髋臼骨折,没有一个手术入路可以将其显露完全[4]。应于术前充分掌握影像学资料,常规拍摄患髋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x线片,并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便于了解骨折细节及关节破坏情况。笔者认为,合适的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正确的骨折分型。对不同的骨折类型,letourneljudet分型是目前较权威也是临床采用较多的方法。本组58例根据术前分型相应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因大部分横行骨折后柱移位明显而采用kl入路,但当骨折累及臼顶需复位时,则应用延长的髂入路或双入路;t形骨折首先应考虑髂腹股沟入路,感觉复位困难时可行双入路;双柱骨折多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griffin报告延长的髂股入路,异位骨化率较高,故应用应慎重;而kl入路会影响髋外展肌群,是干扰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56]。
2.2 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1)股骨头的破坏情况;(2)臼顶与股骨头的匹配情况;(3)复位后髋关节的稳定性。笔者认为,髋臼骨折疗效好的关键在于臼顶负重区的复位。高质量的复位是获得良好功能的基础,应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使骨折移位<1 mm。若臼顶负重区复位不良,则髋关节的稳定性变差,且髋关节因软骨面凹凸不齐,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能性增加。对有严重合并伤、暂时无法手术的患者应予适当处理,尽可能使移位骨折恢复到相对正常位置。本组有5例因伤后较长时间才接受手术,术中无法完全解剖复位,术后出现明显骨关节炎改变,疼痛明显,其中1例于术后36月时再对患髋行人工假体全髋置换术。
2.3 手术技巧的应用 髋臼具有解剖位置深、周围组织丰富的特点,应准备好专用的骨盆复位器械,术中刮除骨折端凝血块、新生骨痂及肉芽组织,有利于清晰显露骨折类型,正确判断其原本解剖关系。对于不稳定的碎骨块,可先用克氏针将其暂时与大骨块或骨折近端固定,整个髋臼复位后,利用重建钢板和螺钉将其固定或卡紧,后拔除克氏针。本组中1例严重粉碎的后壁骨折,复位困难,笔者于清除碎骨块、取自体髂骨修整后,将内板作为关节面侧复位固定,随访2年,效果满意。对于双柱骨折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和骶髂关节脱位,笔者体会先复位骶髂关节,再牵引股骨头复位,最后依次复位固定前柱和后柱。
【参考文献】
[1] moed b r, willson carr s e, gruson k i,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ssess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acetabulum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3,85a(3):512522.
[2] matta j m.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6,78(11):16321645.
[3] 刘日光,尹培荣,杨启友,等. 髋臼骨折治疗方法选择与疗效分析[j]. 中国骨伤, 2005,18(2):6971.
[4] letournel e.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 study of a series of 75 cases[j]. j orthop trauma, 2006,20(suppl 1): 1519.
[5] griffin d b,beaule p e,matta j 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extended iliofemoral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5,87(10):13911396.
[6] 贾 健. 影响髋臼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 2000,12(12):71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