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致慢性肾衰竭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acei(或arb)治疗,治疗组加服尿毒清颗粒。结果:治疗组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scr)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尿毒清颗粒能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害的进程,是治疗糖尿病肾病致慢性肾衰竭早期的较好药物。
【关键词】 糖尿病 肾病慢性肾衰竭早期 尿毒清颗粒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糖尿病肾病dn患者60例,年龄42~74岁,病程5.5~26年,糖尿病诊断按照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dn按照megensen的分期标准均为ⅳ~ⅴ期患者,入选前未应用acei(或arb)类药物,无尿路感染。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4岁,病程5.5~26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2岁,病程5.8~25.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严格限制摄入食物的蛋白质量低于0.8g/(kg·日),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单用acei(不能耐受咳嗽者给予arb),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尿毒清颗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70122)口服,每次5g,每日3~4次,连服3个月。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bun、scr、tc、tg、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用x±s表示,数据用spss11.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治疗前后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治疗后,两组bun、scr、tc、tg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bun、scr、tc、tg下降更明显(p<0.05),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对照组(p<0.05)。见表1。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恶心,2例出现腹泻,但病人尚能耐受,未退出治疗。未发现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讨论
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通路和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和堆积,是dn发生的重要机制。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硬化。进入esrd后,患者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即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但价格昂贵。如何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crf进程、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非透析疗法对crf早、中期的防治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轻、中度crf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可延缓crf进程,推迟尿毒症的发生[1]。尿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制剂,由大黄、黄芪、甘草、茯苓、川芎、丹参、白术、制何首乌、姜半夏等组成,多味中药合理配方,充分体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的学术思想,其中大黄通腑降浊,化瘀解毒。药理研究表明该药能缓解crf的进展,其所含大黄酸可抑制系膜细胞的增生。从而大大减少肾小球硬化的进程[2];黄芪扶益正气、利尿消肿,有免疫调节和减轻纤维生成及明显改善蛋白尿、保护肾脏的作用[3,4];川芎的有效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等作用[5];党参、白术、茯苓、首乌等中药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作用。丹参在crf患者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加速毒性代谢产物排泄。有学者采用尿毒清颗粒的基本组成配方(大黄、黄芪、川芎、白术、茯苓、菊花等)进行体外实验证实,该方剂能抑制ages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减少ages作用下细胞外基质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增加[6]。为尿毒清颗粒抑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对于合并高血压的t2dm患者投予acei或arb类,既可以控制血压,又可以防止尿白蛋白排出的增加,延缓肾功能减退[7]。本研究提示,尿毒清颗粒联合acei(或arb)对dn致crf早期病例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说明尿毒清颗粒能减轻dn患者肾功能损害的进程,加之其为无糖制剂,因而是dn所致的crf患者早期非透析疗法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 林善锬.当代肾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1-788
2 黎磊石.大黄延续馒性肾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7):392.
3 徐郁杰.黄芪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肥大和蛋白尿的影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7,17(5):357.
4 洪俊平,贾汝汉,杨定平.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80例.医药导报,2005,24(9):772-773.
5 曹文富,李荣亨.川i芎嗪延缓肾损害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现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5):314.
6 王琼,汪宁,余黎,等.中药复方对糖基化终末产物培养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以及系膜基质增生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35-36.
7 高璐,于德民,靳建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3).
表1 两组bun、scr、cho、tg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治疗前后比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