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润燥止痒胶囊,治疗组采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自血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 湿疹;慢性;润燥止痒胶囊;自血疗法
慢性湿疹是皮肤科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是治疗效果多数不是很理想。笔者2007年6月~2009年2月采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9~58岁,平均38.15岁,病程7个月~12年,平均18.24个月。对照组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18~60岁,平均139.25岁,病程9个月~15年,平均19.38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湿疹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斑、丘疹、斑块、脱屑、浸润肥厚、苔癣样变伴瘙痒。
1.1.1 入选标准:①年龄18~60岁;②有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病史,病程在半年以上,迁延不愈,瘙痒剧烈;③皮损形态为多形性,弥漫性对称分布。
1.1.2 排除标准:①1周内外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者;②1个月内系统应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③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④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润燥止痒胶囊(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粒,3次/d,同时给予自血疗法,首次取肘部静脉血5ml,选取双侧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持针快速刺入皮下,再缓慢进针,待患者感到酸麻胀痛时,将静脉血立即注入穴位中,2.5 ml/次,2~3次/周。对照组只给予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d。两组均30 d为1个疗程。10 d复诊1次,记录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2个月,用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1.3 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按4级评分法进行症状评分,并评价疗效。客观评价指标,如红斑、丘疹、斑块、脱屑、浸润肥厚、苔癣样变,主观评价标准,如瘙痒,分别按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统计。根据积分下降指数判定疗效。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积分下降指数为100%;显效:积分下降至数为60%~99%;好转:积分下降指数为20%~59%;无效:积分下降指数<20%。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1]。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9,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的41例患者3个月后复发者2例,复发率为4.88%;对照组痊愈的18例患者复发者10例,复发率为55.5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05)。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腹痛,2例头晕;对照组1例腹痛。两组均没有中断治疗,也没有给予处理,均属于短暂的不良反应,以后自然消失。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例(%)]注:两组间比较,χ2=47.6,①p<0.005
3 讨论
慢性湿疹病程长,治疗困难,容易反复发作。其发病机理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日光、寒冷、炎热等刺激及动物皮毛、人造纤维、某些食物、化妆品等均可诱发本病。内在因子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等可产生或加重湿疹[2]。腧穴自血疗法是抽取患者自身血液注射到双下肢足三里穴位,诱导和激发身体免疫系统产生非特异免疫作用,同时又能使血管渗漏物减少,具有非特异性脱敏作用[3],并且操作简便易行,可反复使用。
中医认为慢性湿疹因病程迁延,湿热蕴久,伤耗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润燥止痒胶囊是结合中医与苗医理论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由生地黄、何首乌、桑叶、苦参与红活麻6味药物组成。方中生地黄、何首乌与制何首乌补肝益肾、滋阴养血治其本;而桑叶清肺润燥,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红活麻祛风除湿共治其标,全方共奏养血滋阴,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该药配合腧穴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并观察其治疗前后有效率及复发率,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为治疗慢性湿疹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 鸿,张丽萍.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9):617.
[2] 赵 辫.临床皮肤科杂志[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6.
[3] 方玲玲,张 洁.荆防消风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j].新中医,2006,3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