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瘦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 老年;有机磷中毒;瘦素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瘦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108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分为老年组49例和非老年组59例,并按照胆碱酯酶分为轻、中、重度。所有入选病人均于入院后时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另选择健康体检人员30例设为对照组,也抽血同期送检。结果 所有有机磷中毒患者瘦素水平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有机磷中毒患者瘦素表达增加,提示瘦素可能作为一种保护因子参与有机磷中毒的发展。
【关键词】 老年;有机磷中毒;瘦素
瘦素(leptin)是肥胖基因(obgene) 编码、由脂肪细胞(adipocyte)合成并分泌的细胞因子样激素,其生理功能是促进能量代谢、减少食物摄取、调节能量平衡。同时,它调节th1/th2细胞应答之间的平衡,是调节体内免疫系统重要的激素之一〔1〕。新近的研究认为瘦素在急性应激反应时可能参与了机体恢复内环境的平衡〔2,3〕。但是否参与有机磷中毒的病情进展,国内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讨有机磷中毒后瘦素表达水平及对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的影响,为有机磷中毒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无心、肺、脑、肾及肌肉、结缔组织病变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108例,男48例,女60例,年龄17~65岁,平均35.4岁,均为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种类:敌敌畏38例,甲胺磷29例,乐果 11例,1605农药11例,辛硫磷11例,敌百虫8例。年龄≥60岁为老年组,17~59岁为非老年组;根据有机磷农药中毒分级诊断标准〔2〕分为:老年组: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14例。非老年组:轻度23例,中度19例,重度1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均选取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56岁,平均36.5岁。各组间年龄、性别、中毒种类、中毒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血清酶学指标的测定
所有病人入院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存于-20℃冰箱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测定瘦素。 胆碱酯酶用免疫法测定。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洗胃,应用复能剂和阿托品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出现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1.4 有机磷中毒病情分度标准
〔4〕 根据胆碱酯酶活力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中毒:胆碱酯酶活力值在70%~50%;中度中毒:胆碱酯酶活力值在50%~30%;重度中毒:胆碱酯酶活力值在30%以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胆碱酯酶、瘦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均随着中毒程度加重,胆碱酯酶降低、瘦素浓度增高(p<0.05)。而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轻、中、重度有机磷中毒瘦素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有机磷中毒患者瘦素及胆碱酯酶水平测定
3 讨 论
有机磷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多、毒性较强的一类农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等途径吸收而迅速引起中毒,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迅速被抑制,因此发生毒蕈碱症状、烟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症状等〔5〕。目前在我国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并有相当一部分有机磷中毒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瘦素首先是作为一种参与能量代谢、抑制摄食、促进脂肪消耗、降低体重的蛋白质而被人们所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瘦素在炎症反应的应答、修复、免疫功能、造血过程、血管生成以及生殖中发挥重要影响〔6〕。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机磷中毒患者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瘦素水平均增高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瘦素参与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疾病进展,并且随着中毒程度加重,瘦素浓度增高明显。其可能机制是:①瘦素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7〕,这与以前发现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 h瘦素水平增高超过正常水平的原因一致。②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存在的低氧状态可能诱发瘦素表达明显增加。以往的实验研究证实加入氯化钴和去铁草酰胺后诱导的低氧环境可使脂肪细胞表达瘦素明显增加〔8〕。③全身性神经内分泌调节可能存在一种正反馈,通过释放瘦素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9〕。
本研究显示瘦素可能作为一种保护因子参与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进展,其在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无显著差别,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 剑,陆菊明,潘长玉,等.不同葡萄糖耐量的血清瘦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1;22(2):1413.
2 lin j,yan gt,hao xh,et al.effect of 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on protein levels of leptin and orexin a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central secretory tissu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10004.
3 hobson kg,havel pj,mc murtry al,et al.circulating leptin and cortisol after burn injury:loss of diurnal pattern〔j〕.j burn care rehabil,2004;25:491 499.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02.
5 孙立东,汤友林,张银竹.氨茶碱治疗氧化乐果毒致呼吸肌麻痹30例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7):393.
6 fantuzzi g,faggioni r.leptin in the regulation of immunity,inflame mation,and hematopoiesis 〔j〕.j leukoc biol,2000;68:43746.
7 颜光涛, 薛 辉, 林 季,等.肺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血清瘦素浓度的变化〔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7:399402.
8 lolmede k,durand sfv,galitzky j,et al.effects of hypoxia on the expression of proangiogenic factors in differentiated 3t3f442a adipocytes〔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3;27:118795.
9 jaworek j,bonior j,pierzchalski p,et al.leptin protects the pancreas from damage induced by caerulein overstimulation by modulating cytokine production〔j〕.pancreatology,2002;2: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