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fi与mra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动脉狭窄;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价格昂贵影响了广泛应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cdfi)和mra开创了颈动脉检查的新方法。本研究选取50例cdfi和mra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三者在老年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5岁,平均70岁。所有病例均有相应临床症状,经ct与mri确诊脑梗死,并行cdfi和mra检查。
1.2 成像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美国ge vivid7高档彩色超声诊断仪,宽频探头。mra检查使用西门子novous 1.5t高场强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用cdfi和mra两种方法检查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病变。超声检查颈动脉内径,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最狭窄处管径,观察动脉狭窄程度。mra检查动脉内径,测量病变动脉信号缺失情况,判断动脉狭窄程度。
1.3 判定标准
超声检测结果以通用标准将其病变程度分为4级〔1〕。0级:内膜正常,厚度<1.0 mm,内膜线清晰,光滑;ⅰ级:内膜局限性增厚<1.3 mm,回声增强,管腔规则;ⅱ级:内膜局限性增厚1.3 mm,回声增强,管腔不规则;ⅲ级:内膜增厚,且明显凸入管腔的粥样斑块,伴钙化、溃疡或血栓附着或伴管腔狭窄。mra颈动脉狭窄程度按以下标准判断〔2〕:狭窄率0%~49%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100%为完全闭塞。超声检查由超声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完成。mra检查由2位资深影像医师共同对图像进行评价。两种检查分别进行,检查者互不知道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cdfi与mra对狭窄程度的评价
颈动脉狭窄及闭塞50例,其中轻度狭窄12例,cdfi血管狭窄率<50%,mra表现为局限性信号缺损或血管内径变细。15例出现中度动脉狭窄,cdfi血管狭窄率为50%~69%,mra表现为血管狭窄更明显。12例重度动脉狭窄,cdfi的血管狭窄率为70%~99%,mra表现为血流信号呈细线状或中断,但其远端血管内仍有血流信号。血管闭塞检出11例,cdfi检测不到血流,mra表现为血流信号完全消失。本组病例轻度、重度狭窄的mra与cdfi诊断完全符合,1例mra血管闭塞cdfi为低估重度狭窄,1例cdfi判断为中度狭窄,1例cdfi判断为中度狭窄而mra高估为重度狭窄,但总体来说mra和cdf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见表1。表1 cdfi与mr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略)
2.2 颈动脉狭窄检出率
脑梗死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6.0%(28/50)〕显著高于非梗死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26.7%(12/45)〕(χ2=10.2,p=0.001)。
3 讨 论
cdfi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突出优点是无创伤性,实时成像,方便易行,可重复检查,费用低廉,既可以对血管狭窄程度、imt、斑块情况进行形态学评价,还可以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变。cdfi对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dsa和mra。有报道,彩色多普勒检查下肢动脉病变与血管造影比较,其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5%,总准确率为89‰~96%〔3〕。cdfi的缺点是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受操作者水平的影响较大,并且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一些技术因素,如探头的压力、声束与血流的夹角、彩色增益的调节等。本研究资料中,1例mra血管闭塞病例cdfi低估为重度狭窄,说明cdfi判断颈动脉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有一定困难,敏感性不如mra。
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主要优势包括:无创伤性,无放射线损伤;不需注射含碘对比剂;可以三维显示,能够获得直观、清晰的图像,避免了由于血管重叠而造成的漏诊和误诊〔3〕;检查范围大,特别有利于下肢动脉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的鉴别,这是cdfi所不及的。mra的不足之处是重建图像而非直接成像,不仅反映的是血管腔的形态学改变,还包括了血管内血流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血流信号〔4〕。本研究资料中,l例cdfi判断为中度狭窄而mra高估为重度狭窄,考虑原因是信号丢失伪影影响了图像的狭窄程度。
总之,cdfi可实时成像,动态观察血流状况,发现斑块,价廉方便,应作为筛选血管病变的首选手段。mra能够提供满意的血管形态学资料,是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筛选、普查及术后随访的可靠手段。cdfi与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具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能提高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为脑梗死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全新,孙泓泓,付建设,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2007;23(11):14414.
2 sommerville rs,jenkins j,walker p,et al.3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versus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ilot study〔j〕.anz j surg,2005;(6):3737.
3 初建平,杨建勇,陈 伟.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4):4404.
4 de vries m,de koning pj,de haan mw,et al.accuracy of semiautomated analysis of 3d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ortoiliac stenoses〔j〕.invest radiol,2005;40(8):49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