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刺;肥胖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
单纯性肥胖病是指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以肥胖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代谢方面的障碍,但无明显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异常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肥胖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且容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近年来,针灸在治疗该病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针刺减肥的疗程与远期疗效的关系一直是临床中的弱点,也少有人探讨,因此,临床中有采用1个月为1个疗程、2个月为1个疗程、3个月为1个疗程不等,导致疗效与疗程不一致,学习者无法参考等问题。本课题观察了35例肥胖患者采用针刺减肥以2个月为1个疗程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来自2006年7月-2007年9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针灸减肥专科门诊部,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肥胖病学》[1]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例,女32例;年龄18~57岁,平均(25.34±8.48)岁;病程0.5~32年,平均(7.5±4.5)年;合并高血压者3例,胆囊炎、胆石症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4例,高血糖4例,高脂血症8例。
1.2 辨证取穴
1.2.1 胃肠实热型
证见形体肥胖,多食易饥,口干舌燥,怕热多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或滑。取穴:耳穴为外鼻、小肠、大肠;体穴为内庭、上巨虚、天枢、曲池。
1.2.2 脾虚湿阻型
证见肥胖,纳少乏力,肢体困重,腹胀便溏,尿少肢肿,舌淡体胖,苔薄或腻,脉沉或细。取穴:耳穴为三焦、脾、肺;体穴为水分、气海、阴陵泉、足临泣。
1.2.3 肝郁气滞型
证见肥胖,性情急躁,胸胁胀满,月经不调,闭经,舌苔薄白,舌质黯红,脉细或弦。取穴:耳穴为肝、心、胰、胆;体穴为肝俞、膈俞、太冲、曲泉、太冲。
1.2.4 肝肾阴虚型
证见肥胖,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口干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取穴:耳穴为肝、肾、内分泌;体穴为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1.3 随症加减
并发高脂血症,耳穴加内分泌,体穴加丰隆;并发高血糖症或糖尿病,耳穴加胰、内分泌,体穴加阳池、三阴交、然谷;胆囊炎、胆石症,耳穴加胆、肝,体穴加胆俞、肝俞;并发高血压
病,耳穴加降压沟、心,体穴加太冲、侠溪等。
1.4 方法
耳针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自行按压3次,隔日更换1次;针灸体穴隔日1次,每次留针或灸均30 min。由于肥胖患者皮脂较厚,某些穴位需用2~3寸或3寸以上毫针,针后得气,间隔10 min行针1次,实者以泻法为主,虚者多用补法,寒者可加温灸。疗程:耳针与毫针同时进行,1个月为1个疗程,2月为总疗程,1年后复查。
1.5 疗效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单纯性肥胖病的疗效评定标准。近期痊愈:体质量下降已达到标准体质量或超质量范围内,有关症状消失,持续3个月以上;显效:体质量下降5 kg以上或脂肪百分率下降5%以上,有关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体质量下降3 kg以上或脂肪百分率下降1%以上,有关症状减轻;无效:体质量下降未达3 kg及脂肪百分率下降未达1%,有关症状未减轻。
1.6 主要观察指标
观察针刺前后及针刺停止后1年患者的体质量、胸围、腹围、髋围、股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腹壁皮褶、腰髋比、体质量指数、体脂百分率等肥胖指标及相关生化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x±s表示,数据处理用统计软件spss11.0系统,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腹壁皮褶、腰围、腰髋比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肩胛角下皮褶厚度、股围、体质量指数及内脏脂肪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结束后1年患者的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腰围、腰髋比、体质量指数、内脏脂肪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针灸治疗后患者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血糖(fbs)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瘦素(leptin)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灸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相比只有tc、vldl-c、ins、leptin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1 3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各项肥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下同)表2 3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
3 讨论
单纯性肥胖病是由于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偏少,以致多余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而形成。针灸能降低食欲,减少摄食[3],促进能耗,提高基础代谢率[4],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但是,多余能量的消耗,脂肪的分解需要一个过程,逐步达到理想的体质量。本研究表明:①针刺2个疗程后的许多肥胖指标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的近期疗效是非常明显的。但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降最明显的仍是腰围和腰髋比,而且此次伴随的是腹壁脂肪的下降,说明针刺减肥最先开始的是减少腹部内脏脂肪[5],到第2个月主要是减少腹部体表脂肪,表明针刺减肥最先起效的部位仍是腹部;②患者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改善,较1个月为1个疗程为高,但尚未达到较理想的状况;③从表1中看到体脂百分率已经开始下降,表明患者的全身脂肪含量占体质量的百分比开始下降,并且伴随着皮褶厚度和体围的下降,进一步表明针刺减肥的疗效是以脂肪的减少为主,而不是减少非脂肪组织;④从表2中可以看到,针刺对tg、tc、vldl-c、ldl-c、hdl-c、fbs、ins、iai、leptin有效,但治疗结束后1年却只有tc、vldl-c、hdl-c、ins、leptin有效,表明针刺对肥胖机体的调整还没有达到一个满意的状态,但与以1个月为1个疗程相比[5],已经有许多指标在近期效应上与治疗前有变化,表明针刺在第2个月对肥胖机体的血液及全身神经内分泌的调整作用已开始表现出来了;⑤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许多指标在针灸治疗后是明显下降的,但在治疗结束后1年再检查后发现许多指标有回升,说明肥胖机体内分泌紊乱状态只是得到暂时的调整,而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愈,因此,治疗中断后机体无法自身调整,导致机体内分泌再次失调,远期疗效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建议临床针灸减肥医生和操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弥补不足:①适当增加治疗疗程;②中断治疗后半年至1年内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方可使远期疗效得以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 翁维良,焦东海.实用中西医结合肥胖病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2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4.
[3] 刘志诚,孙凤岷,韩 燕,等.针刺对肥胖大鼠下丘脑外侧区单胺类递质和atp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7):521-523.
[4] 刘志诚,孙凤岷,苏 静,等.针刺对肥胖大鼠腹内侧核作用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1):25-26.
[5] 姜军作,衣运玲.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35例近远期临床疗效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