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解郁汤;中风;抑郁症
中风后抑郁症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中风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和导致对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化等。故本中心开展了中风后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本院专科门诊就诊收入院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均经本院神经内科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中风患者;符合icd-10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18,既往未经过抗抑郁治疗;排除意识障碍、失语患者。患者年龄46~82岁,平均(66.4±10.5)岁。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西药加服中药治疗组(观察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9例,年龄(65.5±15.8)岁;女21例,年龄(66.9±12.6)岁。对照组:男10例,年龄(65.9±14.3)岁;女20例,年龄(66.7±13.0)岁。2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hamd初始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氟西汀片,每日2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抗抑郁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解郁汤。解郁汤基本方药组成: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香附、合欢皮、瓜蒌、郁金等,均为中药配方颗粒(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生产)。服用方法:将各种中药配方颗粒一同置于水杯中,加入约300 ml开水使溶解,待温后分早晚2次服用。
2组同时实施脑中风的治疗,由本院神经内科制定治疗方案。用药至第4周末评定疗效。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于治疗前以及治疗第1、2、3、4周末各评定1次hamd;②在入组前及治疗第4周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4级评分标准,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把数据输入计算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及ridit分析。
3 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变化见表2、表3。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改变,也无血压升高现象。表1 2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疗效比较(略)表2 2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总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间比较,*p<0.05表3 2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减分情况(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发生。中风后发生抑郁,有人认为是心理因素,但更多学者认为是人体的神经生化机制起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首先是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5-ht)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致使情绪调节通路受到破坏,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ht能神经元及通路,使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合成减少而导致抑郁[1];其次是中风后肢体瘫痪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退,使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抑郁[2]。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类精神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语言动作减少等,中医多归属于“郁证”、“癫证”等范畴。氟西汀是一种新型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可有效改善脑血液循环,有效地激活脑内神经突轴间隙5-ht的平衡水平,使患者在短期内消除症状。对于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中医治疗抑郁症方法颇多,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单方治疗[3]、中药单方加减治疗[4-6]、中医辨证施治[7-9]、中成药治疗[10]、针灸治疗[11-12]、走罐治疗[13]等,疗效均高于单纯应用西药。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及舌脉,一般将其分为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痰气郁结证、心脾两虚证等。笔者根据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将各证常用药物进行分析比较,选取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香附、合欢皮、瓜蒌、郁金等组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的固定方剂——解郁汤。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患者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解郁汤,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大大减少,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党参补中益气;川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清心、养血安神;香附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合欢皮安神活血;瓜蒌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郁金活血止痛、疏肝解郁、凉血清心。以上药物共奏疏肝解郁调神、行气泻火安神、化痰开窍、补中养心之功,从而达到了治疗抑郁症的良好效果。
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一些生物性节律改变,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便秘、口干、身体乏力、精力减退、性功能障碍等,这些生理症状用抗抑郁药很难解决,甚至一些抗抑郁药还带来上述不良反应,而中药在这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在本项课题及笔者以往的课题研究中均已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g, vestergaard k, riis j, et al. incidenc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during the first year in a large unselected population determineed using a valid standardized rating scale[j]. acta psychiatry scand,1994,90(3):190.
[2] 苏宝珍,陆 蓉,叶 勤.老年脑梗塞后抑郁危险因素探讨[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7):299.
[3] 孙圣羽,李明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5例[j].中医研究,2000, 13(4):26-27.
[4] 许慧宁.化痰通络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焦虑抑郁症30例[j].陕西中医, 2005,26(8):778-779.
[5] 侯振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6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5, 25(10):67-68.
[6] 罗 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72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6):36-37.
[7] 孙 玲,郭 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2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2):12.
[8] 蒋 燕,郄凤卿,薛 蕾.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931.
[9] 冯广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55.
[10] 唐全胜.中西医结合治疗23例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5, 27(7):1084-1085.
[11] 董子平.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j].中国针灸,2001,21(1):6.
[12] 叶国传.针刺治疗抑郁症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6):30.
[13] 张 捷,裴 音,陈 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