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是以小便频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出不畅,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将淋证分为五科(即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对89例淋证病人采用清热利湿通淋法,以八正散为主方加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0例,女49例;年龄最大51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10天,最短3h。
1.2诊断要点凡小便频急,淋沥短涩,尿道刺痛,小腹拘急,痛引脐中,或引腰腹者,可诊断为淋证。不同的淋证类型,兼有不同的临床表现:(1)血淋者,有不同程度的血尿,或尿中夹紫暗血块;(2)石淋者,尿中砂石,小便急不能卒出,或尿来中断,或尿出分叉,尿道刺痛甚剧,尿出砂石而痛止;(3)气淋者,少腹满痛或胀坠,小便涩滞,尿后余沥不尽;(4)膏淋者,尿如脂膏或米泔水;(5)劳淋者,久淋,遇劳累、房劳即加重或诱发。尿常规检查:血尿,蛋白尿(+~++),镜检白细胞、脓细胞为主,重时可满布视野。
1.3治疗方法以八正散为主方。组成:鸡内金20g,车前子20g,扁蓄20g,滑石15g,甘草15g,木通15g,大黄3g,灯心草25g,白芍15g。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大黄至10g,再加莱菔子10g;阴虚者加生地20g,石斛10g,白茅根15g;气滞血瘀,加穿山甲、莪术各15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2结果
2.1疗效判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2.2疗效本组89例病人,全部治愈,总有效率100%。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已婚,干部。因尿急、尿频、尿痛3天,与2008 年10月3日就诊。该患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腰腹痛,痛势较剧,无呕吐,大便正常,在当地静点抗生素,效果不显来诊。舌淡,苔白,脉濡数。 查生命指征正常,肾区叩击痛(-),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散在红细胞和脓球。诊断:淋证(湿热下注)。 服上方3剂后,尿频、尿急、尿痛减轻,仍觉腹胀,前方去大黄、车前子、金钱草,加白茅根50g,生地15g,莱菔子25g,再服3剂症状消失。同时嘱患者口服氯化钾片,每次2片,每日3次,连服3天。随访1年未复发。4预防与调养
(1)充分饮水,尤其在睡前及半夜饮水,以含矿物质少的磁化水为好,禁用浓茶。(2)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时,慎食动物内脏,少食鱼和咖啡等。(3)适当运动,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强壮者可适当加大运动量。(4)多食新鲜水果。5体会
淋证多因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或湿热外邪由其他脏腑传入膀胱所致;或心经火热炽盛,下移小肠,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波及膀胱所致;或肝郁化火,热郁气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或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或肾气虚弱,气化失职而出淋证。笔者根据淋证的治疗原则,采用八正散为主方,方用灯心草利水通淋,清热凉血,木通利水降火为主;辅以扁蓄、车前、滑石清热利湿,利窍通淋,以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甘草梢和药缓急,止尿道涩痛。诸药合用,而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由于此方有清热利湿之效,也有伤阴之弊,故本方不宜长期反复使用。病程日久转为虚症者应慎用。另外,因本方利尿作用较强,故在使用过程中,应适当补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