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慢性胃炎;证治;体会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嗳气”、“纳呆”等病的范畴。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怫郁,六淫所伤及和先天禀赋不足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甚则出现腺体萎缩的一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三型。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的疼痛、胀满、痞闷阻塞感及食欲减退,食后不适为常见,偶伴嗳气、烧心、泛吐酸水,或见情绪改变、大便异常及睡眠障碍。病情迁延常伴有头晕、乏力、四肢倦怠及贫血等全身虚弱的表现。
慢性胃炎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病变,常难一次根治,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1辨清基础病机
慢性胃炎,其病位在中焦脾胃,涉及肝、胆、肾诸脏腑,其基本病机变化是:初期多为邪气所伤,中焦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导致食、湿、气、热郁于中焦,病在气分,多属实证。
后期则脾胃受伤,化源不足而致气血阴阳不足,或久病入络,致血瘀形成,所谓“久病必虚”、“久痛入络”。
慢性胃炎的病程中始终都存在正虚邪实的矛盾。初期为实中挟虚,后期多为虚中挟实。
因此,中医治疗初起应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消食导滞,清化湿热为法。后期则应从健脾益气温中,养胃生津滋阴及活血化瘀通络立论。
2辨清虚、寒、湿、热
脘腹痞满、口中粘苦、渴不思饮者,多为脾胃湿热,胃脘隐痛胀满,喜温喜按、喜热饮食,多为胃虚寒,胃中烧灼痛,痛多在下午或空腹时加重,口干少津者,多为胃阴不足,阴虚内热。
脾胃同居中焦,一阴一阳,一脏一腑,喜恶不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故脾病者多湿,胃病者多热。然脾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故疾病时脾湿与胃热常同时并见胶结难分。故谴方用药时既要考虑到病情的性质,对症下药。虚寒者,治宜温中散寒;湿热者,治宜清热化湿。又要做到照顾脾胃的生理特性,做到燥湿而不助胃热,清热而不伤脾助湿。
3辨清在气在血
慢性胃炎之胃脘痛,有在气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遇情志不舒则加剧或见恶心呕吐、吞酸,得嗳气或矢气则稍舒者则为肝胃气滞。
脘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拒按,夜间痛甚,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多为瘀血阻滞。
临床施治时,肝胃气滞,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柴胡、郁金、枳壳、苍术、陈皮、佛手等为必用之品。
瘀血阻滞者,治宜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等方加减治之,而用蒲黄、五灵脂、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玄胡等则为常用之药。
总之,慢性胃炎临床分型虽多,临床时只要掌握其辨证要领,诊断准确,用药恰当,定能收到如桴应鼓、立竿见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