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温针灸
脑卒中偏瘫所造成的功能障碍中,肢体肌肉痉挛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等,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如何合理、有效地缓解痉挛一直是偏瘫康复的重点和难点,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医疗和社会意义。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痉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征,即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ⅱ~ⅳ级,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3级。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肾合并症及重症糖尿病、精神病史者;排除伴有失认症、失用症、失语症、视野缺损和智能障碍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上述标准,于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共60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7例,出血性脑卒中23例。生命体征稳定。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病变病位分布及病情程度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略)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上肢取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血海、阳陵泉、丘墟、太冲。操作方法:均取患侧穴位,30号1.5~2.5寸不锈钢毫针直刺0.5~1.5寸;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1~3 min;剪取1.5~2 cm长的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套置于针柄尾部,燃端向下,患部皮肤铺阻燃物以防火灰掉落烫伤。每次每穴灸30 min,艾灸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针刺操作同治疗组,得气后接通
g6805-型电针仪(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疏密波,输出电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通电2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西医常规治疗,并配合进行康复运动疗法中抗痉挛体位控制和易化技术训练,以抑制上肢痉挛、手指屈曲痉挛、下肢痉挛及踝关节背屈等训练为主。每次每个病位选择1~2种训练方法,每次训练时间为50 min,每日1次。共训练30 d。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2]进行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的评定,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肢体功能测量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评定[3]。采用barthel指数[4]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所有评定工作由2名工作人员独立进行,评定人员不参与临床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各评定1次。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x±s,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分)
6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的疾病,脑卒中后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脑卒中偏瘫明显的痉挛约出现在发病后3周,痉挛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多由于失治或方法不当等原因形成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 氟米特联合新风胶囊治疗难治性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打破这种模式并促使患肢尽快出现分离运动成为治疗的关键。因此,寻找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有研究认为,在反射活跃、痉挛较高的状态下,刺激远端部位的穴位可能加重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如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等穴可使足内翻和趾屈痉挛,针刺曲池、合谷可使肘屈和腕屈痉挛[5]。但也有研究认为,针刺偏瘫肢体可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使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6]。在本观察中,温针灸刺激上肢内侧穴位(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和下肢穴位(环跳、风市、血海、阳陵泉、丘墟、太冲等)并未出现肢体痉挛加重,而且在ashworth痉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温针灸组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可明显抑制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痉挛肢体肌力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笔者认为,温针灸综合了针刺刺激效应和艾灸刺激作用,通过针刺镇痛、温热效应、光辐射效应和艾灸的药力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加强患处局部组织代谢,调整患处的血浆渗透压,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降低患处周围神经的兴奋性而有利于患处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42.
[3] fugl-meyer ar, jauskol, levman t, 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 plegic: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 scand j kehabil,1975,7:13-31.
[4] 寥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 317-318.
[5] 李佩芳.针刺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国康复,2001, 16(1):42-43.
[6] 黎 健.整体疗法在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体会[j].广西医学,1999, 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