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2003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80例,其中老年患者46例(占4.3%)。结合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作者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规律及其诊治特点进行了粗浅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60~72岁,平均62.6岁;病程~1年12例,~2年22例,~3年9例,~7年3例;发病诱因中急性闪、扭、跌等伤25例,劳损12例,不明原因者9例;21例病人在本次发病前2~15年有类似腰腿痛病史。
1.2 临床表现 下腰痛37例;患肢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循行区域疼痛41例,大小便均无功能障碍;脊柱侧弯11例;患椎旁有压痛及叩击、放射痛32例;患肢区域性感觉障碍40例;臀肌、小腿肌群不同程度萎缩19例;足拇趾伸病屈力减退31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小于45°者18例,>45°者13例。
1.3 影像检查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腰椎正侧位片显示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退行性变。其中曲度改变30例,病变椎间盘椎间隙相对狭窄38例,椎间关节不对称36患例,l1轻度压缩性骨折3例。ct检查结果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情况。其中l3~4节段6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11例,椎间盘突出物发生钙、骨化14例,椎管神经通道狭窄12例,伴有相邻节段椎间盘膨出11例。
2 治疗方法
2.1 静脉用药 5%葡萄糖 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及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青霉素1.8g、氟美松5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3~5次。
2.2 手法整骨 以l4~5左侧发病为例,首先让病人取健侧卧位,放松腰部。助手扶稳其左肩部。术者立于病人对面,左拇指按紧l4~5左侧,右肘顺压病人左臀,可闻及患病节段松动响声。然后嘱病人取俯卧位,术者左拇指按紧l4~5左侧,右掌指扣紧此指,在助手牵抖患肢的同时用力向脊柱内下方按压。如此1~3次,纠正椎后关节紊乱,至叩击突出节段无下肢放射症状时结束治疗。
2.3 中药治疗 整骨后卧床3天,给服中药。药用狗脊、熟地、桂枝、龟板、枸杞、穿山甲、陈皮、牛膝、当归、元参、甘草等,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共5~10剂。
3 疗效评定
本组46例均经本法治疗1~2次参照文献1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愈35例(76.1%),显效31例(15.3%),好转3例(6.5%),无效1例(2.2%)。住院时间最短8天,最长28天,平均16.5天。对治愈者进行了随防,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年,平均11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为14.6%。
4 讨论
4.1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 国内报道老年人的患病率为3.2%~4.1%。本组约为4.3%,接近文献资料。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由此可见,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很少见。我们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本组约有45.7%(21/46)的人在本次发病前2~15年有类似的腰腿痛病史;约有30%(14/46)的人椎间盘突出物发生钙(骨)化。并且临床上存在着无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据此,作者认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部分是由青中年期迁延发展而来的,故老年人的始发病率低于其患病率,同时也提示老年人发病后病变的多样化及复杂性。
4.2 临床特征与诊断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特征有:①间盘突出不重,但表现复杂。由于老年人腰椎退变具有广泛性,间盘、韧带及骨质等组织的不同程度的退变或增生,影响了老年人腰椎的活动度,决定了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不重,但多伴有椎管神经通道狭窄及腰臀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的表现,从而使病人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病人的自觉症状可因活动而反复发作,急性期可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具有阵发性、间歇性的特点。②病程相对较长。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多为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早期临床症状并不严重,往往采用内服、外用药物的治疗方法,休息一段时间可暂时控制,缓解病情。再者,多数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当病情反复发作,影响到生活自理能力时,始才寻求系统治疗,这样既错过了非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又延长了病程。③病理改变的多样性。ct检查证实本组病人伴有椎管神经通道狭窄、相邻节段的间盘膨出等疾病并不少见。这决定了其病理改变的多样化。病人既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改变,又伴有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突增生肥大、腰椎力学结构紊乱与损伤等不同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的存在,既增加了病人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又增加了临床诊治的难度。④康复时间相对较长。老年人整体机能的减退及间盘突出后病情的复杂化,使病人的修复机能受到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消退比较缓慢,神经功能的恢复相对较慢。虽然在治疗中积极应用复方丹参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药物,促进了血液循环,其康复期仍然相对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