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二归补肾通淋方;尿路感染;中老年;女性;中医疗法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侵犯尿道黏膜或组织引起的炎症,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多端,可发生于所有人群,但以中老年女性为多。目前,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大多以抗菌药物为主,但长期应用可出现耐药性,甚至可导致菌群失调[1]。中医药辨证治疗中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在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及防止其反复发作等方面显示出独有的优势[2]。现将笔者采用自拟二归补肾通淋方加减治疗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患者为2006年5月-2008年5月三亚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43例,年龄45~76岁,平均(61.0±6.8)岁;病程最短1年1个月,最长21年;慢性肾盂肾炎6例,膀胱炎37例。对照组32例,年龄47~79岁,平均(59.0±8.2)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19年;慢性肾盂肾炎3例,膀胱炎29例。2组年龄、病程及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尿路感染诊断依据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诊断标准[3]:①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 h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②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个/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
再发尿路感染包括重新感染和复发。①重新感染: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但之后(多在停药6周后)真性细菌尿又再出现,且多数病例有尿路感染症状;菌种(株)与上次不同。②复发: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在6周内再次出现菌尿,大多数患者同时有尿路感染症状;菌种与上次相同(菌种相同且为同一血清型,或者药敏谱相同)[4]。入选患者均为半年内尿路感染反复发作3次(含3次)以上,经尿菌培养,多数为复发。
1.3 排除标准
①血肌酐≥442 mmol/l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②经b超检查有明显的尿路畸形,或因结石、积水等而发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给予二归补肾通淋方加减治疗。处方组成:熟地黄30 g,山药20 g,山茱萸15 g,黄芪30 g,党参15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柴胡15 g,车前子20 g,瞿麦20 g,萹蓄20 g,凤尾草20 g,甘草15 g。随症加减:血尿明显加白茅根30 g、小蓟20 g、藕节15 g、蒲黄15 g;尿频、尿急明显加益智仁20 g、桑螵峭15 g、补骨脂15 g、小茴香5 g;手足烦热、腰酸乏力者加龟甲15 g、地骨皮15 g;畏寒明显加肉桂10 g、制附片10 g、淫羊藿12 g;腰痛明显加狗脊20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续断15 g;尿道疼痛明显加生大黄5 g、桃仁15~20 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取药汁约200 ml,兑匀分早晚2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
1.4.2 对照组
口服加替沙星胶囊(商品名:严达,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50941),每次0.2 g,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
1.5 观察项目
①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详细记录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值;②检测血常规、尿常规;③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检测血c3、iga、igg、igm。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检查2次正常,尿菌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1次,均为阴性,为近期治愈;追踪6个月无复发者为完全治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尿常规正常或接近正常,尿菌阴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尿常规显著改善,尿培养偶有阳性。无效:症状及尿检改善不明显,尿菌定量检查仍阳性,或于第2、6周复查时尿菌为阳性,且为同一菌种。
临床主症改善标准: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按轻重程度计分,分无(-)、轻(+),中(++),重(+++),每个“+”计2分,以治疗前后总积分作比较。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样本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4)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尿路感染有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特点,当属中医“劳淋”范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为邪实,久病则由实转虚;主要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邪常易起伏而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老年女性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正常的防御机能下降,且多有各种基础疾病,因此在发生尿路感染时,多以肾虚为本;同时,由于湿热留恋不解,耗伤肾阴,病初多为肾阴虚兼膀胱湿热,病久则脾肾亏损,气阴两虚。
自拟二归补肾通淋方是在《景岳全书》经典名方左归丸、右归丸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基础上化裁而成。该方以熟地黄、山药滋肾固本;党参、黄芪益气健脾;山茱萸、墨旱莲、女贞子养阴;黄芩、地骨皮清退热邪;萹蓄、瞿麦、车前子导湿热从小便出。全方配伍共奏滋肾固本、益气养阴、清热祛邪之功。本观察结果显示,二归补肾通淋方对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复发率,与抗菌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较好,亦不会导致菌群失调。
【参考文献】
[1] 王 钢,陈以平,邹燕勤.现代中医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25.
[2] 孙元莹,郭茂松,姜德友.张琪教授治疗劳淋经验[j].中医杂志,2005, 46(5):337.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17.
[4] 李 英.新编肾脏病诊疗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55-556.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