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的疗效。方法 选择167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n=85)和对照组(n=8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愈疡汤辨证加减,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比单用西药治疗在加速溃疡面愈合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
笔者于2005年1月—2008年9月间采用西药联用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9月间来我院就诊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例167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5 例,男44 例,女41 例;年龄22~62 岁,平均42 岁;病程2~10 年,平均6年。对照组82 例,男38 例,女44 例;年龄20~61 岁,平均41 岁;病程2~9 年,平均5.6 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慢性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常与季节变化、精神刺激、饮食不当有关;具有上腹隐痛、灼痛、钝痛或剧痛等特点,多在进食后0.5~3h发作,服抗酸药物可以缓解;均经胃镜检查有溃疡活动du(a1期)、du(a2期)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验,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3项阴性确诊。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 排除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与穿孔者。
1.2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均给予奥美拉唑20mg,bid×28天,硫糖铝1g,qid×28天,口服。治疗组加用中药愈疡汤(木香、白芍、香附、怀山药、制元胡、半枝莲、法夏、黄芪、白术、云苓、黄连、党参、甘草),随症加减:胃脘嘈杂、灼热而痛者加竹茹;恶心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腹胀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火麻仁、薏苡;伴舌质淡偏气虚者加黄芪。每日1剂,早晚分服,每次服150ml,连用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消失或形成瘢痕,黏膜无明显水肿为临床治愈;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缓解,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达50%以上,病灶表面出现薄白膜为有效;有效:症状减少或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50%以下,黏膜仍有轻度充血水肿为无效。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
2.2 内镜疗效比较 见表2。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例(略)注:χ2 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 0.05,**p<0.01 (下同)表2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疗效比较 例( 略)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本病西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可能是侵袭因素增强,也可能是防御因素减弱,或兼而有之,主要病因是和胃酸分泌增多,hp感染,其他病因如nsaid药物的使用、遗传、应激、饮食等也很常见[2]。近十多年来,随着hp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大量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发生、进展和转归等方面,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三联治疗方案临床常用,而有关幽门螺杆菌阴性的研究相对偏少,治疗上也常常选用三联治疗方案为基础。中医认为本病属“胃脘痛”及“痞症”范畴,多因脾胃虚弱,肝脾失调,气血亏虚,气滞血瘀导致。目前,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疗法疗效明显,但是复发率高。为此,我们在西药治疗上联用了中药愈疡汤,收到满意效果,愈疡汤中黄芪、白术、云苓健脾益气,托毒生肌,促进溃疡愈合,增强胃肠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黄连、半枝莲、公英清热解毒;山药、党参、甘草健脾护胃;木香、香附、法夏理气改善胃肠蠕动;白芍、甘草、元胡缓急止痛。本次中西组加用中药愈疡汤,从治疗结果,可见西药联用中药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综上所述,采用西药联用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可发挥中西药协同作用,加速溃疡愈合。
【参考文献】
1 杨思澍,陈贵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册.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35-243.
2 叶任高,陆在英,谢毅,等.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