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1995~2009有关晚期nsclc的文献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分析。结果构成晚期nsclc证候要素有10种,但主要以气虚、阴虚、血淤、痰为主,其累计构成比76.95%;作用靶点以肺为主;证素组合形式有3种,以二证素组合最多见,其构成比为54.29%,其次为单一证素、三证素,其构成比分别为31.43%、14.29%。单一证素组合中,阴虚出现的频率最高(50%);二证素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气阴两虚(46.05%);三证素组合中,痰多与湿、气虚、气滞相互交织的形式出现。结论气虚、阴虚为主,兼见痰、湿、气滞是晚期nsclc的主要病理因素。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证候要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恶性肿瘤,病死率居恶性肿瘤之首,其中超过80%是非小细胞肺癌。由于肺癌早期诊断水平有限,nsclc确诊时70%~80%病例已属晚期,丧失手术根治机会,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晚期nsclc具有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等优势。
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证候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尚无统一、规范、客观化的标准,使中医药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评价缺乏说服力,有必要首先对晚期nsclc的中医证候进行客观化、规范化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有学者[1,2]提出以证候要素(简称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本研究从晚期nsclc的文献入手,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索晚期nsclc中医证素的分布、组合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晚期nsclc中医证候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5~2008)、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9)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数据库(tcm,1995~2008)所收录的全部文献。
1.2 纳入标准具有明确关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候分型的文献,证候的临床特征-症状(包括舌、脉)可完全或不完全具备。
1.3 排除标准①个案报道;②重复发表的论文或重复引用的文献内容,仅取1篇,其余排除。
1.4 文献收集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式:①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式(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and 中医;②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and 中医。
1.5 评价与筛选方法①针对计算机检索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不合格文献;②经初步筛选后的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全文,进行两次筛选;③未全文收录者,进行手工查阅;④将两个文献数据库中的合格文献进行对比,相同文献仅取1篇。
1.6 文献数据录入的方法
1.6.1 证候名称的规范按照中医名词委颁布的《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术语》对文献中辨证分型的名称进行规范。对于《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术语》中不涉及的证候名称再按照《中医诊断学》[3]、《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4]进行规范。对于以上3种规范标准中没有叙述又不便于归类的证型,按原文献予以保留。
1.6.2 证候要素提取方法
按照《中医诊断学》[3]分析证候的含义,并参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4]以及证候要素相关的文献[5],将复合证候分解为基本证候即证候要素。例如:肝郁气滞分解为肝、气滞。
1.6.3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①整理编写《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文献整理规范》,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处理后录入计算机,建立晚期nsclc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探索晚期nsclc的证候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
2 结果
2.1 文献收集结果
根据拟定的检索词从3个文献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文献205篇(其中有4篇未收集到全文无法判定),进一步评定与筛选,最终收集到合格文献46篇,计140条记录(每篇文献中关于证型的描述均作为一条记录)。
2.2 证候要素构成及组合规律
2.2.1 证素分布情况
共提取证素10个,证素作用靶点3个。10个证素中,气虚、阴虚出现频率(占所有记录的百分比)最高,频率分别为47.86%和47.14%,其次为痰,频率为25.71%,三者累计构成比为65.61%;作用的靶点主要位于肺,其构成比为58.93%,其次在脾(30.36%)。见表1。表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40条记录中证候要素与证候靶点分布情况(略)
2.2.2 证素组合规律
2.2.2.1 证素组合形式晚期nsclc文献中,关于证素的组合形式共有4种。其中两证素组合最多,其构成比为54.29%,其次为单一证素、三证素,其构成比分别为31.43%,14.29%。见表2。表2 证候要素组合形式(略)
2.2.2.2 单一证素与证候靶点组合构成情况在单一证素中,气虚和阴虚所占比率高,均为46.43%,其他证素出现频率较低。气虚作用的靶点以肺、脾为主,阴虚作用的靶点以肺为主。见表3。表3 单一证素与证候靶点组合构成情况(略)
2.2.2.3 两证素与证候靶点组合分布情况气虚+阴虚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构成比为46.05%,其次为气滞+血淤,其他证素组合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两证素作用的靶点较少,痰+热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肺,痰+湿作用靶点也主要位于肺。见表4。表4 两证素与证候靶点组合分布情况(略)
2.2.2.4 三证素与证候靶点组合分布情况痰+湿+气虚出现频率最高,其构成比为60%;其次为痰+血淤+气滞(气虚),其构成比为25%;痰+热+阴虚组合较少,其构成比为15%。痰+湿+气虚作用的靶点主要位于脾,痰+血淤+气滞的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肺。表5 三证素与证候靶点组合分布情况(略)
3 讨论
文献研究是证候研究的基础[6]。因此,本文从文献入手,对晚期nsclc证素的分布、组合规律进行探讨。证候要素,简称证素,是辨证的基本要素。朱文峰等认为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证素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以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揭示出了辨证思维的原理和内在规律,更符合临床辨证的实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性。本次研究中共提取了病位、病性、病因等13个证素,结果显示影响晚期nsclc的主要证素,在病位因素中以肺为主,其次为脾、肾;病性证素中气虚、阴虚为主;病因证素中以痰、湿、血淤、气滞为主。从证素分布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机特点为以虚为主,兼有虚实夹杂。
证素通过相互组合形成了疾病临床证候的复杂、多变。但其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认为湿与脾的关系非常密切。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气之根,因而决定了气虚常与肺、脾、肾有关。通过对证素组合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把握疾病病机及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和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中晚期nsclc证素组合形式有3种,主要集中在两证素和单一证素,其累计构成比为85.72%。在单一病性或病因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类型中,气虚与肺、脾的组合关系较密切。阴虚则主要与肺的关系密切。在两个病性或病因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类型中,气虚与阴虚相兼。此外,痰、湿、气虚常相兼与脾组合;痰、湿、气滞血瘀常相兼与肺组合。
晚期nsclc病程长,正气耗伤,邪气得以乘虚而入,或化疗后脾胃受损而化源不足,或放疗后阴津被火毒所烁,日久机易耗气伤阴,气虚、阴虚之象明显。根据晚期nsclc证候组合规律并结合其临床病机特点分析,nsclc晚期阶段,以虚证为主,兼以虚实夹杂。痰湿、气滞、血瘀等证素在该病的病机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益气养阴、化痰祛湿、理气活血化淤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志斌,王永炎.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28(1):1.
[2]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 (6):38.
[3]季绍良.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
[4]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朱文锋.中医辨证体系及“证”的规范化研究[j].天津中医,2002,19(5):1.
[6]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