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清肝汤治疗脂肪肝40例临床研究
【关键词】 脂肪肝;中医药疗法;健脾清肝汤;治疗应用
【摘要】 目的 观察健脾清肝汤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方法,将6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使用自拟健脾清肝汤(由黄芪、党参、白术、泽泻、生山楂、丹参、赤芍、草决明、郁金、鳖甲、茵陈、柴胡、甘草等组成)治疗;对照组使用肌苷、维生素c、脂必妥胶囊治疗;以上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 (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60.00%;(2)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alt、ast)、血脂(tch、tg)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中药健脾清肝汤治疗脂肪肝有较好疗效,并能促进肝功能和血脂恢复。
【关键词】 脂肪肝;中医药疗法;健脾清肝汤;治疗应用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病,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病变。近年来脂肪肝的临床发病率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笔者自2007年以来,运用中医辨证,自拟健脾清肝汤治疗脂肪肝40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本院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2~65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为新检出轻度患者;对照组20 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0~67岁。两组均有不同程度血清转氨酶(alt、ast)升高及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的异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草案)》[1]。标准拟定:临床诊断标准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1)有易患因素,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女性等;(2)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周<40g;(3)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4)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5)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为主,可伴有ggt、铁蛋白和尿酸等增高;(6)肝脏组织学有典型表现;(7)有影像学诊断依据。影像学诊断:单纯性脂肪肝b超表现为:(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仅具备(1)项者作为疑似诊断;具备(1)项加其余1项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其中具有(1)和(2)者为轻度,具有(1)、(2)及(3)为中度,具有(1)、(2)及肝内管道结构无法辨认者为重度。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健脾清肝汤,处方:黄芪、党参、白术、泽泻、生山楂、丹参、赤芍、草决明、郁金、鳖甲、茵陈、柴胡、甘草。湿热中阻者,去黄芪、虎杖;气滞血瘀加泽兰、青皮;肝肾不足加甘杞、女贞子。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用。
1.3.2 对照组 口服肌苷片,每次0.2g,维生素c,每次0.1g,脂必妥胶囊(成都地奥制药厂生产)每次2粒,以上均每日3次。以上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pems3.1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ridi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定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及b超检查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肝功能正常,血脂下降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h 下降>20%,tg下降>30%,b超检查肝脏形态及实质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肝功能好转,血脂下降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h下降≥10%,tg下降≥20%,b超检查肝脏形态及实质相对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87.50%,对照组6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029,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见表2。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表2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u/l,〖x〗±s)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3 两组治疗前后tch、tg血脂变化比较 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h、tg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脂肪肝之病名未见于中医古籍及文献,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应属祖国医学“胁痛”“胀满”“积聚”等范畴。该病主要是因饮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引起。肝失疏泻、脾失健运、痰湿郁结、气血瘀滞所致,与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其功能表现为通调气机,又包括对多余物质和有毒物质的分解和排泄;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恶湿,胃恶燥,相互协调,一升一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使之肝随脾升,脾升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涵木,成就其疏泄之职。在临床治疗中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治疗大法。组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祛湿,配泽泻、茵陈、草决明清肝热而利水湿,山楂、赤芍、丹参、郁金以行气活血化瘀,助以鳖甲软坚消痞以防肝纤维化。柴胡轻清升阳,疏调少阳而理肝脾、消痞满,为疏肝要药。据动物实验证明,该药有利胆作用[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山楂、草决明、泽泻、丹参、郁金具有抗脂肪肝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血脂,改善脂肪代谢抗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有关[4]。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药能健补脾气而利水湿,能清肝理气而去瘀滞,具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同时应注意引导患者认识和了解该病的病因、食物的宜忌,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进行合理运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2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07,10(1):4-5.
3 姚玉堃.中医临床实用方药粹.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85.
4 梅全喜.单味中药防治脂肪肝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药业,2006,15(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