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骨折愈合的过程是把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三个阶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过程。功能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肢体正常的功能和使用能力,因而被看作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对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进行讨论。
【关键词】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护理
1 功能锻炼的作用
1.1 功能锻炼可促进肿胀的消退 伤后局部软组织肿胀是外伤性炎症反应。骨折整复固定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可以发挥肌肉对血液循环的“水泵”及肌源调节作用,促进软组织和骨内血液循环,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又刺激局部血管扩张,肌肉内备用血管开放,保证更多的血液通过,从而促进伤后软组织肿胀的消退。
1.2 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骨折固定后,就必须同时积极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和涉及固定关节、肌肉的等张收缩,2~3 周后开始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可以及早恢复关节的活动。
1.3 功能锻炼可减少肌肉萎缩程度 肢体废用性缺钙、肌肉萎缩是必不可避免的,即使尽最大努力锻炼,也难以避免,但程度上却有明显差别,所以早期即开始进行锻炼,可使大脑始终保持对相关肌肉的支配作用,从而无须愈合后重建支配关系
1.4 功能锻炼对骨折断端的影响 当全身或局部运动受限,骨钙和体钙与浆钙的交换发生负平衡,日久出现全身或局部骨质疏松,这种废用性骨钙丢失在石膏固定中表现尤为突出,骨质疏松意味着部分骨小梁的“总崩溃”,所以静止和缺乏功能锻炼是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力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持续性的生理压力可以促进骨组织增生,加速骨折愈合。
2 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2.1 练功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坚持锻炼;
2.2 要求患者在锻炼时思想集中,呼吸均匀,动作准确,切忌粗暴过猛;
2.3 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隔着愈合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同时以不使患者感到疲劳、不加重隔着部位疼痛为度。
2.4 应严格限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动作,如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
3 方法
3.1 上肢骨折的功能锻炼
3.1.1 肩关节 凡是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部位的骨折部位的骨折都要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方法:根据骨折类型、是否脱位以及术中固定方法牢固程度决定功能锻炼的方法:(1) 钟摆或划圈活动: 弯腰, 上肢下垂与地面垂直, 作悬重回旋动作(划圈) , 或作钟摆样两侧摆动; (2) 仰卧位:双手放在头部枕后, 两肘向前、后活动, 作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 (3) 双手扶椅背, 背朝椅背, 缓慢下蹲, 练习肩关节后伸; (4) 患侧手扶墙壁, 练习患肢上举; (5) 双手持一木棍作上举动作, 或用健手握住患手上举, 利用腱肢带动患肢外展, 上举、前屈; (6) 用健手手背摸背部最高点, 摸到肩胛骨处, 再以患手手背向健侧手手背靠拢。练习肩关节后伸、屈曲。
3.1.2 肘关节 凡肱骨髁上骨折、肱骨下骨折、前臂上骨折及肘关节挫伤固定术后, 均需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方法是将前臂平放于桌面上, 以健手固定患肢上臂, 作肘关节屈伸活动。
注意事项: 为了有利于复位, 对于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要先开始练习伸肘功能, 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要先开始练习屈肘功能。每次练习后, 将患肢固定悬吊在最大屈伸位。
3.1.3 前臂 凡前臂骨折患者均需作前臂旋转运动。方法是将肘关节屈曲90°将上臂贴于身体两侧, 作主动旋前, 旋后动作。
3.1.4 腕关节 凡前臂下骨折, 腕关节挫伤骨折, 均需作腕关节功能锻炼。方法是将两手相握, 用健手带动患手作腕部背伸, 掌屈、内收、外展等动作。或双手对掌, 前臂与身体平行、两手用力推。
3.2 下肢部位的功能锻炼
3.2.1 髋关节 凡髋部股骨颈骨折, 粗隆间骨折, 均需进行功能锻炼。方法是给患肢脚穿上丁字鞋, 木板置于患者床上, 在木板上水平位练习髋部外展、内收。
3.2.2 膝关节 凡股骨干、粗隆间及髌骨肌折, 半月板切除术后, 及骨牵引患者, 均需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方法: (1)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肢体静止情况下收缩肌肉)。将下肢平放于床上, 伸直膝关节, 足跟用力下蹬, 足背屈, 反复动作。(2) 髌骨被动活动。用手活动髌骨, 做上下左右被动活动。(3) 直腿抬高活动。患肢平放于床上, 膝关节伸直, 抬腿。(4) 被动屈伸膝关节。患者取俯卧位, 将患肢放平, 用一绷带, 一端套在踝关节上, 另一端拉在手中, 用力牵拉后再放松, 反复动作, 被动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再逐渐将绷带去掉, 练习主动屈伸活动。以加强股四头肌的收缩力量。(5) 主动屈伸膝关节; 在股骨干骨折临床愈合后开始。仰卧位时, 将患肢平放于床上, 主动屈伸膝关节。坐在床边时, 患肢放到床下, 踝部加沙袋, 练习膝的屈伸活动。在髋部骨折后期可开始用手扶床栏杆, 练习下蹲动作。
3.2.3 踝关节 凡下肢部位骨折均需作踝关节的功能锻炼。方法是脚踩一球, 作滚动动作, 练习足的背伸、蔗屈及踝关节的旋转功能。
3.3 脊柱部位 脊柱骨折的后期, 应进行腰背肌锻炼。
方法: (1) 挺胸练习, 仰卧位, 双肘支起胸部, 腰背部悬空。(2) 五点支撑法: 仰卧位, 用头部、双肘、双足跟五点撑起全身, 使背部腾空后伸。(3) 四点支撑法: 仰卧位, 用双手, 双足撑起, 全身腾空, 呈一拱桥状。(4) 背伸法: 俯卧位, 劲部后伸, 稍用力后, 抬起胸部, 伸直膝关节。先抬起一条腿, 再抬起另一条腿, 然后将双腿同时抬起。双上肢向背后, 肘伸直双手拉起。身体上下两头翘起, 腹部为支点, 形似飞燕, 又称“飞燕点水”。(5) 俯卧撑: 俯卧在床上, 双上肢撑起上身, 两肘伸直, 双下肢挺直, 足尖为着力点, 上下屈肘, 带动全身活动。脊柱骨折患者应平卧硬板床,床尾用护足架,防止足下垂。
3.4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后,要下垫一薄枕,以维持复位角度。翻身时,保持其躯干上下一致,切忌使脊柱旋转、扭曲。
腰椎压缩性骨折功能锻炼法:①五点支撑法:仰卧硬板床,用头部、双肘集双足跟五点支撑全身,背部尽量腾空后伸。一般无休克等合并症的单纯压缩性骨折患者,复位后第2天气即可练功,对于不稳定骨折,须卧床1~2周后开始练习; ②三点支撑法:仰卧硬板床,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跟撑起全身,背部腾空后伸,此法根据患者体力,于伤后3周开始,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③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抬起头肩部下肢伸直抬起,全身仅上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伸展松弛,反复进行,也使用于伤后3~4周开始练习股骨上1 /3骨折的内收活动; ⑤下肢骨折锻炼肢体负重时,应保护患者,防止滑倒、碰伤、扭转等; ⑥指导患者出院后仍须继续坚持锻炼,直到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4 小结
功能锻炼在骨折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使患者、护士、医师充分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早期、有原则、积极、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以避免或最大限度的避免关节功能受限。
参考文献
[1] 蒋成志功能锻炼在骨折治疗的地位及作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r683 p1027 2008.5.6
[2] 郑伟 骨科患者的功能康复 r683 医药世界 2009.1 .第11 卷第1 期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