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多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患者需要的治疗是一个慢性的过程,需要综合饮食、运动、药物等方法共同控制血糖。其中,药物治疗是其中较为艰巨的一项“任务”,需要患者自觉维持,更需要医护人员为其提供详细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糖尿病;服药;注意事项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可能会出现很多系统的损害,如眼部、神经、血管、心脏、肾脏等。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糖尿病病人的人数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降糖药物作为控制患者血糖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规范化的使用,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1降糖药物的种类
口服药物的治疗,主要有3种。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是作用于胰岛的b细胞表面的受体,以促进胰岛素的释放,第一代为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第二代为格列吡嗪、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第三代为格列美脲[1];非磺脲类药物通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包括双胍类和格列酮类药物,双胍类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如甲福明和格华止;格列酮类药物又称胰岛素增敏剂,促进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噻唑烷二酮类的环格列酮、匹格列酮、罗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患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2降糖药物服用时间和次数
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服用的时间也不同,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磺脲类药物在餐前半小时服用,每日2~3次。非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好,持续时间短,特别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服用,患者在进餐前或进餐时口服,每日2~3次。双胍类药物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因此需要在餐后立即服用或者餐中服用,小剂量开始,每日2~3次。胰岛素增敏剂与是否进餐无关,但要注意的是,患者要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服用方法是药物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食物一同服用,以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不能被发挥。
3服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药理性质、用药剂量个体差异以及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 [2]。
磺脲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的反应,如厌食、腹泻、恶心、皮疹、 红斑等。有些研究还显示,此类药物能引起白细胞下降、贫血。这种作用时间较长的药物,不适合应用于老年患者,以防止出现低血糖。
双胍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除了胃肠道反应外,还包括腹部不适、体重下降,患者会感到口中有金属味道。
胰岛素增敏药的不良反应较少,不易发生低血糖,但是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嗜睡。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不良反应相比之下更少,患者主要会感觉到腹胀、腹痛、腹泻。
4用药参考和监测
对于肥胖类的患者可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体重正常或偏瘦的患者可选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血糖水平持续高状态的患者,一般选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只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格列酮类药物。
当患者自身有肾脏疾病和心脏疾病、肝脏疾病时,要慎重选择药物。老年患者与年轻人相比,各种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减退,因此要选用药性温和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减少联合用药种类与数量,逐渐达到个体最适合的剂量[3]。
患者在服药期间,要根据具体的血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遵从医嘱。因为糖尿病的分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服用的药物也不同。医生在为患者开出药物时,已根据患者所需进行了正确的治疗。故而,患者在用药期间,切不可自己改变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最好患者自己有血糖仪,定期为自己的血糖进行监测。但是,降糖药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患者活动量增加,通过运动方式血糖水平已经下降,药物的用量也自然要相应减少。
另外,护士要教会患者如何判断低血糖症状。一般在血糖低于2.8mmol/l时,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但,也并不代表所有的患者都是如此,这主要与患者个人体质有关。患者在出现以下症状时,提示出现了低血糖:心悸、出汗、肌肉颤抖、饥饿感、软弱无力,焦躁、神智改变。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昏迷和抽搐。对于高龄的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夜间低血糖。护士在对糖尿病患者做指导时,要嘱咐患者随身携带富含糖分的物质,如水果糖、面包、饼干,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要及时补充食物。
5其他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是由患者的年龄和身高决定的,食物提倡用粗粮,少食多餐,限制甜食的摄入,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患者家中最好有体重秤,在治疗期间监测自身的体重变化。
运动锻炼也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方式。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锻炼一般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做广播操等。活动前要适当补充水分,随身携带糖果,以避免在锻炼时出现低血糖。患者最好携带自身情况的卡片,以备出现低血糖昏迷时进行抢救。
对于很多糖尿病的患者,坚持用药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患者不愿意吃药,觉得药物昂贵,不了解药物的作用等。尤其是正在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他们有传统的“药等于毒”的观念,患者本身没有什么症状更没有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医护人员对糖尿病患者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使患者了解低血糖反应的原因、症状、预防及简单的应急处理方法等[4]。帮助患者寻找社会支持,调动起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积极应对心理,使家属能督促和协助患者服药,并提高患者自身的药物依从性。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一个慢性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结合饮食和运动疗法,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凤霞.糖尿病及口服药物综述[j]. 北方药学,2009,6(4):44-45.
[2]汪军荣.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845-847.
[3]田凤英.糖尿病患者服药的“与众不同” [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8,(5):32.
[4]万大权,陈勇.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健康教育[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