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联合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0年12月就诊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吲哒帕胺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并检查尿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结果 经过半年的治疗血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价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卡托普利 吲哒帕胺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我国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被国家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慢性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农村高血压病的治疗往往依从性差、达标率低,探索对高血压病治疗安全有效且价廉的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达到长期控制血压达标,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0年12月就诊(住院及门诊)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吲哒帕胺持续治疗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自2010年6月—2010年12月122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66例,女5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5岁。入选者符合1999年who/ish联合提出的高血压病分级与危险度分层标准,剔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意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常规检查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后,给予卡托普利25 mg/次,3次/日,吲哒帕胺2.5 mg/次,1次/日。住院病人每天上、中、下午监测血压,门诊患者每周监测血压并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统计血压并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如血压下降低于110/65或血压下降后有头晕等不适症状者减少卡托普利用量(12.5mg/次,2-3次/日);剧烈咳嗽不能忍受者退出治疗改其他降压药治疗。
1.3 观察方法 测量患者肱动脉血压,患者休息15分钟后使用常规水银血压计测量其右侧肱动脉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统计及检测结果以x-±s表示,统计结果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良反应 在联合使用卡托普利及吲哒帕胺治疗后,有8例患者因无法忍受的剧烈咳嗽退出治疗;3例干咳患者在坚持治疗2周后,症状减轻继续坚持治疗。2例病人出现轻度低血钾,经补钾治疗后血钾恢复正常后停钾继续治疗,未见低血钾发生。
2.2 血压变化 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收缩压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血压进一步降低,与1个月时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卡托普利联合吲哒帕胺治疗前后血压比较(n)
注:有8例患者因无法忍受的剧烈咳嗽退出治疗。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与环境、遗传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40%。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所致。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标是长期控制血压达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有文献报道:单一应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即使对轻度高血压的有效率也仅为40-50%[2],说明联合应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对控制血压达标具有重要性。卡托普利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其作用平稳,不良反应少,易为老年人耐受,可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3]。吲达帕胺是磺胺类衍生物,具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其降压作用机制是通过削减容量和直接降低血管的反应性而使血压下降,低剂量时降压,较高剂量时利尿作用才明显[4],故常规剂量几乎对电解质无影响。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及吲哒帕胺,两者有协同作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增强,增加了降压效应。卡托普利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补钾排钠,消除吲哒帕胺的不良反应[5]。本文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及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2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因无法忍受的剧烈咳嗽退出治疗。2例病人出现轻度低血钾,经补钾治疗后血钾恢复正常后停钾继续治疗,未见低血钾发生。不同时期观察所有病例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无明显不良反应。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显著。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及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佳且价廉,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依从性好,血压控制达标率高,具有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临床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文,马丽媛,刘明波.降低血压水平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j].中国医药导刊,2004,6(4):259-261.
[2]刘国仪,于汇民.高血压治疗策略的演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668.
[3]赵太阳.依那普利联合吲哒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139.
[4]丁丰,张晓明,方良.吲哒帕胺缓释片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3):287.
[5]李起栋.吲哒收摊胺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治疗的临床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