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迎宪 茅义秋 张华坤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氯氮平的精神病患者超声检查肝胆脾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长期服用氯氮平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使用患者直系亲属1∶1匹配作为对照组。入院时、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均行超声肝胆脾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开始,超声肝胆脾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结论 超声肝胆脾检查对长期服用氯氮平患者有较高的指导治疗价值。
【关键词】 精神病 氯氮平 超声 肝胆脾
精神病人因病情易复发,常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科常用的药物为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利培酮等。因氯氮平价格廉、对精神病人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是目前我院最常用的抗精神病药之一,深受病人和家属的欢迎。而氯氮平副作用较多,主要有嗜睡、流涎、便秘、泛力、粒细胞减少或缺乏[1],但对氯氮平所致肝胆脾改变报道不多。本研究应用超声对长期服用氯氮平患者进行肝胆脾观察,为精神科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7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100例长期服用氯氮平的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24.58±5.23)岁。氯氮平剂量为150-550mg/d,平均225 mg/d。使用100例患者直系亲属1∶1匹配作为对照组,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24.52±5.25)岁。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阿洛卡ssd-1000超声诊断仪、西门子x-300超声诊断仪、开立ssc-5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晨起空腹检查肝、胆、脾。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18月行超声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pci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ⅹ2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治疗后各阶段与治疗前数据比较
脂肪肝、胆囊壁毛糙、脾肿大在使用氯氮平治疗后第3月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治疗后第18月,肝囊肿、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并胆囊炎均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研究组治疗后各阶段与治疗前数据比较
注:* p<0.05; ** p<0.01 (下同)
2.2 对照组治疗后各阶段与治疗前数据比较
脂肪肝、胆囊壁毛糙、脾肿大、肝囊肿、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等在治疗后各阶段与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治疗后各阶段与治疗前数据比较
2.3 两组在治疗后第18月数据比较
在治疗后第18月,脂肪肝、胆囊壁毛糙、脾肿大、肝囊肿、肝硬化、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并胆囊炎增加数研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表3 两组在治疗后第18月数据比较
3 讨论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流行病学调查主要为饮酒、肥胖及其相关的多元代谢紊乱造成的慢性脂肪肝,其发病率为17.29%[2]。本研究显示,服用氯氮平第6个月后精神病患者脂肪肝的检出率为36% ,第12月52%,第18月78%,明显高于正常体检人群,提示服用氯氮平患者存在较高的脂肪肝发病率。氯氮平引起药源性脂肪肝的机制:可能涉及的因素有受体、神经肽、激素、药物所致的镇静,运动量减少长期服药肝功能受损,脂肪代谢障碍[3]。长期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此时,临床医师应对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长期治疗方案,指导患者进行积极的行为干预,制订合理健康的平衡饮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增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肝硬化本研究第18月出现2例(2%),肝硬化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超声检查可诊断,及时给临床医生提供依据。此时医生应及时停用或慎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否则加剧病情。
肝囊肿本研究第18月出现3例(3%),出现肝囊肿可能与与氯氮平所致肝功能损害导致胆小管炎症、水肿有关,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生长缓慢,所以可能长期或终生无症状,其临床表现也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以及有无压迫邻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
脾肿大的病因很多,可因全身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肝脏疾病和门静脉阻塞所引起,通过超声显像可获得脾肿大的信息[4]。本研究显示服用氯氮平第3月脾肿大4%,第6月7%,第12月10%,第18月13%,本研究组脾肿大者与氯氮平所致白细胞下降脾脏功能亢进及肝脏损害有关,因此超声检查出脾肿大者,医生应考虑慎用氯氮平治疗。
普通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4.83% [5],而本组研究显示,胆囊壁毛糙、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的发生率第12月明显增高(6~15%),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是因为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含量低下或功能不足[6],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淤积,胆固醇在胆囊中容易发生沉淀,形成结石[7]。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潴留,刺激粘膜上皮增生及肌层增厚,形成胆囊息肉[8]。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对各种免疫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引起抗体生成减少,从血清清除免疫原的作用降低[9],胆囊容易发生炎症,胆囊炎症与胆囊结石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影响胆汁的成分和流动,产生胆汁淤积[10],也容易发生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主动活动减少,体重增加,胆固醇代谢异常等原因也易于形成结石。
本研究显示,精神病人在服用氯氮平后第3月肝胆脾改变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脂肪肝、胆囊壁毛糙、脾肿大,在第12月后伴发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者增多,这进一步表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氯氮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肝胆损害及脾肿大。超声检查应作为长期服用氯氮平病人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而且超声检查无痛苦、无创伤,方便简单,可帮助临床医生指导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肖瑶,陈志雄.氯氮平与利培酮副作用对比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6,14(3)256.
[2] 范建高,朱军,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
[3] 章锦伟,夏国园.b型超声在检测氯氮平所致脂肪肝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5(6):342-343.
[4] 张霞,宋敏.超声在肝胆脾胰肾疾病普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9):698-699.
[5] 李群英.1076例职工腹部b超体检结果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91-192.
[6] 孟凡强,王祖沂.精神分裂症与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17.
[7] 梁芝国,王坚,邹华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胆石症患病率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1):35.
[8] 戴红雷,陈周闻,方力争.109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易感因素分析[j].全科医学与教育,2006,4(6):459.
[9]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
[10] fukuzako h. ultrasography detect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gallstones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j]. acta psychiatr scand,1991,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