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甲型肝炎西医治疗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中医治疗主要以清热利湿药剂为主,配合灌肠等措施为辅。中西医治疗均需注意避免使用伤肝药物,应做好甲型肝炎的预防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及时治疗及隔离患者,注射甲型肝炎疫苗等。
【关键词】 甲型肝炎 中西医治疗 预防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呈全世界范围的分布,但多见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我国平均每年24万人罹患甲型肝炎,发病率高达21.4/10万。甲型肝炎是一种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多见,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无症状感染者甚为常见。本病的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症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感染hav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预后良好。[1]
1 西医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中甲型肝炎治疗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一般成人用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钾溶液10ml、维生素c5.0g、肌苷0.5g、强力宁100 ml。有时加三磷腺苷和辅酶a,每日1次静滴,10—14d为一疗程,一般用1疗程。口服保肝药及各种维生素,加用干酵母,合并感染者加服抗生素。
甲型肝炎治疗要点主要是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饮酒、劳累及使用易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者可适当静脉输入葡萄糖液;根据病情选用1至2种保肝药物,如维生素、葡醛内酯(肝泰乐)等对肝脏作用小的药物,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及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者,可给予多酶片,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对症治疗。[3]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用药,一般西药最为常见的伤肝药物如:抗生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解热镇痛药物、降糖药物、心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精神病药物、抗甲亢药物、内分泌用药、麻醉用药、作用于循环系统类药等。
2 中医治疗方法
本病中医属“黄疸”范畴。临床可见颜面、周身皮肤、结膜及小便发黄。中医把黄疸肝炎中肤色黄而明亮,色如橘皮者称为“阳黄”;肤色黄而晦暗,色如烟熏者称为“阴黄”。应分型治疗。[2]
2.1阳黄 初起发热或不发热,恶心厌油,不思饮食,腹满胀痛,肝区不适,倦怠乏力,白睛,皮肤发黄,大便秘结或发白,尿色深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多数甲型肝炎属阳黄范畴,系脾胃湿热熏蒸肝所致,所以治疗时应清热利湿。方药:柴胡12 g、黄芩12 g、茵陈60 g、栀子12 g、大黄6 g、板蓝根30 g、金钱草、虎杖各20 g、郁金12 g、积壳12 g、枯矾1.5 g、甘草6 g、大枣10枚。也可用以下简单的民间验方进行治疗:茵陈50 g,栀子25 g,白糖100 g。如有热者加板蓝根、双花、龙胆草;胁痛者加香附,郁金;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不思饮食者加三仙、鸡内金等;肝大者加鳖甲;腹胀者加大毛。
2.2阴黄 不发热,怕冷,食少,口不渴,腹部隐隐作痛,精神疲倦,白睛,皮肤黄,黄色晦暗,大便稀,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腻,脉迟缓。治宜温中化湿,并注意饮食调养。
在治疗过程中中药制剂治疗甲型肝炎效果明显,如茵陈蒿汤和茵陈附子汤等,以茵陈蒿汤合茵陈附子干姜汤为基础方,辨其阴阳、寒热的孰轻孰重而加减,再重用茵、板、虎、金治疗甲型肝炎具有退黄快、疗程短、疗效易、不良反应小,不复发、费用低、易隔离、不住院等特点,适用于中、低收入和未进入医保的人群,同时也适用于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还有灌肠治疗甲型肝炎的方法一种,首先取药液150ml,儿童及腹泻严重者80-100 ml,温度39-41℃。患者取左侧卧位,用橡皮垫将臀部抬高10cm,用一次性引流管代替肛管,因为引流管较肛管细、软,易控制滴数。药液与肛门距离不超过30cm,将引流管插入肛门20-25cm,儿童10-15cm,然后缓慢滴入药液。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变化,及时发现有无不适。待药液注完拔除引流管后,轻柔按摩肛周5min,嘱患者尽量忍耐1h再大便,使药液充分吸收。体位可左侧卧位-仰卧胸膝位—右侧卧位交替改变,同时通过交谈、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方法分散其注意力。灌肠时间应选择在睡前进行,此时活动减少,药液易于保留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灌肠前要排尽大便,灌肠时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同时保护患者隐私,关门窗或屏风遮挡。
我国古医书《神农本草经》中载蜜“治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蜂蜜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主要是葡萄糖变成肝糖物质贮存待用,为肝脏的代谢积蓄供应能量,保证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蜂蜜还能刺激肝组织再生,起修复损伤的作用;蜂蜜有解百毒的作用,可增进肝糖的贮存,加强肝脏过滤解毒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蜂蜜,每日3次,并每次不少于100 g,再服用中药。
中医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用药,某些中药对肝脏也是有损害的,如:(1)易导致急性肝炎的:如何首乌、老虎草、蜈蚣粉以及金不换、白屈菜等;(2)抗风湿中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苍耳子等,表现为中毒性肝坏死;(3)杀虫解毒药:如千里光、川楝子、贯中、及已(四块瓦)、藤黄等;(4)治疗皮肤病的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如克银丸、消银丸、消银丸1号汤剂均有过肝损害病例报告。长期服用复方青黛丸也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发生;(5)软坚散结、化瘀的中成药:用于治疗乳房肿块,甲状腺瘤或甲状腺肿,子宫肌瘤等肿块治疗的中成药均属于此类,可能引起肝损伤。相关药物有增生平、百消丹、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疳积散;(6)柴胡制剂:(包括小柴胡)中剂、柴胡口服液、柴胡滴丸等中成药。中医认为柴胡有劫肝阴的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作用有关,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含有柴胡的逍遥丸也有导致肝损伤的报道。
3 甲型肝炎的预防
做好预防工作,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措施为:
3.1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 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的管理,做到流水洗手、分餐制、公用餐具消毒、洗漱用品专用。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2及时治疗及隔离患者 自发病之日起隔离30d,对于密切接触患者后1周内,尤其是儿童肌注丙种球蛋白,每公斤体重0.02—0.05ml,可起暂时保护作用(3—6个月)。
3.3注射甲型肝炎疫苗,安全有效 据报道,注射2次(间隔2个月)或3次(0、1、6),均未发现不良反应,预防效果达98%以上,保护期长达10年以上。尤其是患有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再感染甲型肝炎则加重病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就更有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3—184.
[3]赵凌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6例[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