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大兴安岭地区近三年麻疹发病情况,评价麻疹监测系统现状,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区2008~2010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我区的麻疹监测系统比较灵敏,2008~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55例;报告发病率为0.1918~9.671/10万;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发病以散发为主兼有局部小爆发,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结论 保持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适时的加强免疫以及提高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是今后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监测系统 免疫
随着我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证实,消除麻疹工作越来越成为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麻疹监测系统不断完善,麻疹监测质量逐年提高,现将我区2008~2010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以便了解监测系统现状,发现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今后的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大兴安岭地区2008~2010年麻疹疫情专病系统报告的麻疹流病学资料;接种率资料来自全区的常规接种率报表。
1.2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整理、统计上述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概况 2008~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5例,报告发病率为0.1918~9.671/10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诊病例55例,疑似病例报告数由2008年的1例上升到 2010年50例,呈逐年升高趋势。2008年确诊病例数最少,仅有1例。散发病例占63.64%(35/55),爆发病例占36.36%(20/55),见表1。
表1 大兴安岭地区2008~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汇总
2.2 地区分布 除呼中区外,辖区内6个县(区)均有疑似病例报告,均为确诊病例,全区无死亡病例。
2.3 时间分布 2-8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集中在4~6月,占全部病例的83.64%(46/55),有明显的春季流行高峰。
2.4 年龄分布 2008-2010年麻疹病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5个月,最大44岁。主要分布在20-45岁成人,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麻疹病例数分别为1例、2例、35例,分别占当年麻疹发病病例数的100%、50%、70%。此外<8个月龄共报告5例,均为散发病例,这属于不可预防病例; 8月龄~9岁组发病5例,10~19岁组发病7例,20~45岁组发病38例。
从2008年-2010年各年龄组麻疹发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45岁成人组新发病人数多于小年龄组,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具体年龄分布见表2。
表2 大兴安岭地区2008年~2010年麻疹疫情新发病例年龄分布
根据《基本信息系统》人口数据计算,2008-2010年,每年20-45岁人群发病率均为各年龄组最高,均大于其他年龄组。
2.5 免疫史 根据麻疹监测系统报告,2008、2009、2010年无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为0例、4例(2例为成人回忆,1例未到免疫月龄、1例因患病推迟接种)、3例(均未到免疫月龄)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0%、100%、6%;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为0例、0例、12例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0%、0%、24%;免疫史不详的麻疹病例分别为1例、0例、35例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100%、0%、70%。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大兴安岭地2008~2010年麻疹疫情各病例免疫史状况
2.6 麻疹爆发情况 爆发疫情主要分布在3-5月,2008-2010年爆发次数分别为0、0、3次。2010年3起爆发病例为20例,占当年麻疹发病总数的40%。
3 讨论
大兴安岭地区自建立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后,麻疹监测系统更趋完善,监测质量和报告灵敏性不断提高,麻疹病例报告率由2008年0.1918/10万上升到2010年的9.671/10万。而麻疹检测系统敏感性差则不容易及时发现疫情,易造成疫情的蔓延[1]。
2008年以来8月龄~19岁儿童仅发生12例麻疹病例,这是由于自我区实行麻疹疫苗8个月龄初种、18-24月龄(以往为7岁)加强的2针次免疫以来,麻疹疫苗(或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加强接种率均以乡为单位在95%以上。同时,通过针对个别地区爆发麻疹疫情情况,对当地群众进行了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也进一步说明了保持高质量常规免疫、适时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或强免对提高免疫覆盖率、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和控制麻疹流行有显著作用[2]。
同时,从材料中可知,2008年以来我区的麻疹发病模式以散发为主,兼有局部小暴发,尽管78.18%(43/55)的病例免疫史为0或不详,但仍有21.82%(12/55)的病例有2~3次免疫史,说明我区计划免疫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材料分析,20-45岁成年人发病较多。这与20世纪80年代,我区计划免疫刚刚起步,冷链系统不完善,此前出生的人群未能得到很好的疫苗接种,而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开展,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该年龄段人群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机会大大减少,20岁以上成年人麻疹易感者累积,因此麻疹发病率较高。
以上分析表明,为搞好麻疹控制工作,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包括初免、加强)工作的同时,应重点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工作,适时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更加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大力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控制和预防麻疹暴发的同时,控制和预防风疹暴发,为消除麻疹做好扎实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殷刚,郭建华,周方祝.枣庄市人群抗体水平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2,6(3):272-273.
[2]伍稚梅,徐天强,张金芳等.上海市中小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评价.中国计划免疫,2000,6(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