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ci)患者颈部动脉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健康对照组(nc 组)25例,dm组23例,ci组30例,dm合并ci组(de组)2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颈部动脉管径和血流的变化。结果 dm组、ci组和de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侧颈内动脉和左侧外动脉官腔狭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e组患者颈外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度明显增快,同时颈部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 颈动脉硬化,官腔狭窄和颈部血流阻力增加时dm合并ci主要的颈部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关键词】糖尿病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超声
随着糖尿病(dm)发病率的不断增加,dm合并脑梗死(ci)的患者也日趋增多,ci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我们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正常受测者、dm患者、ci患者和dm合并ci患者的颈部血管进行检测,观察颈部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索血管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dm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74±8)岁。ci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2±11)岁。dm合并ci组(de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7)岁。健康对照组(nc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龄(73±7)岁。四组性别构成的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的诊断参照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dm的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诊断标准,dm合并ci是指先有明确的dm病史以后再发生ci的患者。
1.2仪器和方法 仪器采用ge vidvid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的线阵探头。探测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一软垫,头后仰,探头至于患者颈部,患者头部转向检测的对侧,充分暴露检查侧的颈部,于颈动脉长轴断面,二维超声图像上观察血管解剖结构,测量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管径宽度;彩色多普勒观察整个官腔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脉冲多普勒取样门宽度2-4mm,约占官腔的二分之一,血流以声束的夹角小于60°,观察内中膜厚度、斑块的大小及狭窄处血流速度变化并观察频谱改变,测量有关血流参数。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二维图像变化 (1)颈总、颈内和颈外动脉内膜毛糙、增厚:nc组为84%,dm组为100%,ci组为97%,de组为100%。(2)管腔内斑块形成:nc组为8%,dm组为78%,ci组为63%,de组为80%。(3)管径测量值:dm组、ci组及de组与nc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尤以左侧颈内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为显著,但de组与dm组和c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颈部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血流阻力指数的变化 (1)收缩期峰值流速:nc组、dm组以及ci组颈部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变化不明显,但de组较ci组明显增快。(2)血流阻力指数:dm组以及de组血流阻力指数高于nc组,de组血流阻力指数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明显高于ci组。
3 讨论
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结果显示,无论是dm组、ci组及de组均发现颈部动脉血管内膜粗糙、增厚、斑块形成,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特别是左侧颈内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更为显著,与ci好发于左侧有关。本结果显示,dm时已有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形态学改变,在dm合并ci时病变更为严重,但单纯ci与血流动力学变化关系不大[2]。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早期发现各种性质的动脉病变趋势及严重程度。
本结果表明:⑴dm组、ci组及de组的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外动脉管径显著小于nc组,而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⑵nc组、dm组以及ci组颈部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变化不明显,但de组较ci组明显增快,主要表现在颈外动脉,提示收缩期峰值流速与病变程度有关。⑶dm组以及de组血流阻力指数高于nc组,但仅de组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dm组右侧颈外动脉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组血流阻力指数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明显高于ci组。提示血流阻力指数与颈部动脉血管内膜斑块形成的程度有关,但血流阻力指数与颈部动脉血管内膜粗糙、增厚的程度关系不大。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可作为脑血管和冠脉硬化有价值的独立预报因素。无创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作为一个窗口,及早检出颅外血管内膜粥样硬化病变,可能将是判断心脑血管是否存在病变的一个简单、安全、有效地手段,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李有忠,胡爱云,单秀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