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钋 闫俊萍 邢岚 侯秀峰 马慧 马德明
【关键词】支气管镜 介入 静脉全麻 口咽通气道 异丙酚
目前大多数医院在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时采用传统的麻醉方法,近些年来,临床上采用无痛技术,即静脉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我院已开展的支气管镜介入药物治疗肺结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9月在我院诊断肺结核且适合进行支气管镜下局部灌洗及药物介入治疗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6~65岁,平均59岁。其中全麻组17例,初治9例,6例排菌,痰培养结核杆菌5例,11例有空洞病灶,局麻组19例,初治12例,7例排菌,痰培养结核杆菌6例,14例有空洞病灶,根据患者的意愿分成无痛全麻治疗组及常规局麻治疗组。两组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症状,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初治患者采用国家标准化疗方案,复治采用个体化化疗方案,介入保留药物为利福霉素凝胶。支气管镜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病史、查体、阅读胸片和ct片。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4-6小时禁食水,入室后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无创血压、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鼻导管给氧。全麻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由麻醉科医生在前臂静脉缓慢注入异丙酚、芬太尼麻醉剂,并在口部插入口咽通气道,在其中通入吸氧管及吸痰管,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应用注药导管将生理盐水或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直接注入选定病灶部位,并反复冲洗病灶肺段或肺叶,充分吸引,再注入利福霉素凝胶药物保留。局麻组采用2%利多卡因雾化喷喉后开始治疗,方法同上。观察两组检查前、中、后的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于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复查胸片或肺ct观察病灶变化,进行比较。
1.3疗效观察 观察项目:术中与术前比较,术中各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呼吸变化,痛苦记忆;症状与体征:咳嗽、咳痰、发热等;痰检:治疗期间每月痰查结核杆菌3次,培养结核杆菌1次,每个月复查胸片1次,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1次。
1.4疗效判定标准 强化期结束时比较症状、体征;细菌学:以连续3次痰菌阴性及培养阴性为转阴;x线学:胸片显示病灶吸收≥1/2为显著吸收,<1/2为吸收,病灶无变化为不变;空洞缩小≥1/2为缩小,缩小<1/2为不变,增大为恶化,空洞消失为闭合。
1.5统计学处理 所得结果用方差分析,组间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
2 结果
全麻组17例接受治疗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与术前比较,术中各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呼吸略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氧饱和度变化不明显,无任何不适感,对整个检查过程无任何记忆。局麻组19例接受治疗患者术中各期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上升,心率和呼吸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出现呛咳、憋气及体动等不良反应,其中出现呛咳6例,体动3例,憋气5例,患者对操作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痛苦记忆。强化期结束时,全麻组6例排菌患者全部阴转,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片显著吸收7例,吸收10例,不变0例;11例空洞病灶缩小7例,病灶吸收率51.2%;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片显著吸收11例,吸收6例,11例空洞病灶缩小9例,病灶吸收率72.3%。局麻组7例排菌患者5例阴转,2例排菌减少。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片显著吸收6例,吸收9例,不变4例;14例空洞病灶缩小7例,病灶吸收率39.1%;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片显著吸收8例,吸收10例,不变1例,14例空洞病灶缩小9例,病灶吸收率50.2%。全麻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15例,2个月后临床症状均消失;局麻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11例,2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14例。所有治疗组病例中痰培养结核杆菌均转阴,空洞病灶未见增大,均未发现肝、肾功能破坏,未见病灶播散、肺部药物性损害、咯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静脉全身麻醉下的支气管镜技术,使患者在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毫无痛苦,称为无痛苦支气管镜[1]。异丙酚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广泛的静脉麻醉药,与芬太尼等合用,能使操作更加顺利[2]。我们将无痛麻醉技术与支气管镜介入药物治疗肺结核相结合,利用各自技术的优点,使患者在减少痛苦的同时接受有效治疗,患者易于接受,且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杨陵华,胡凌云,周向东等.改良无痛苦纤支镜技术46例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35-36.
[2]周鹏,赵秋生,张风之等.异丙酚麻醉在镜检及支气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肿瘤临床,2001,28(8):62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