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肺炎(pneumoni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who 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资料表明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列居诸多感染性疾病之首,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以及较少见的原虫、吸虫、涤虫等多种寄生虫,其中细菌性肺炎占全部肺炎的半数左右,在我国成人肺炎中占80%。据报道,在美国细菌性肺炎的平均发病率为3.75%,按1994年统计,细菌性肺炎在美国人口常见死亡原因中占第6位;我国每年细菌性肺炎发生约250万例,年均死亡率5%,占各种死亡原因的第5位。近20年以来,院内获得性肺炎逐渐受到重视,多数报道其发病率为0.5%~1.0%,在内、外科icu高达15%~20%,病死率为50%~90%,因此而增加的医疗费用每年超过20亿美元。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抗病毒药 效果分析
(1)轻至中症肺炎:常见病原菌有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mssa。
治疗抗生素:
①第二代及不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氨噻肟、头孢三嗪等);
②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烷枫);
③氟喹诺酮类(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或克林霉素联合大环内酯类。
(2)重症肺炎:常见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mrsa、不动杆菌、肠杆菌属细菌、厌氧菌。
治疗抗生素: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联合下列药物之一;
①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等;
②广谱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和舒巴坦钠、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
③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
④必要时联合万古霉素(针对mrsa);
⑤当估计真菌感染可能性大时应选用有效抗真菌药物。
3.特异性病原学治疗的用药
(1)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首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单用或联合利福平、庆大霉素。
替代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嚼唑、氟喹诺酮类。
mrsa:
首选(去甲)万古霉素单用或联合利福平或奈替米星。
替代(须经体外药敏试验)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或壁霉素。
(2)肠杆菌科(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等):首选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参考药敏试验可以单用)。
替代氟喹诺酮类、氨曲南、亚胺培南、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3)流感嗜血杆菌:首选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新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嚼唑、氟喹诺酮类。
替代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苄西林和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
(4)铜绿假单胞菌:首选氨基糖苷类、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如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美洛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舒巴坦钠等)及氟喹诺酮类。
替代氨基糖苷类联合氨曲南、亚胺培南。
(5)不动杆菌:首选亚胺培南或氟喹诺酮类联合阿米卡星或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舒巴坦钠。
(6)军团杆菌:首选红霉素或联合利福平、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替代新大环内酯类联合利福平、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氧氟沙星。
(7)厌氧菌:首选青霉素联合甲硝唑、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替代替硝唑、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西丁。
(8)真菌:首选氟康唑,酵母菌(新型隐球菌)酵母样菌(念珠菌属)和组织胞浆菌大多对氟康唑敏感。两性霉素b抗菌谱最广,活性最强;但不良反应重,当感染严重或上述药物无效时可选用。
替代5-氟胞嘧啶(念珠菌、隐球菌);咪康唑(芽生菌属、组织胞浆菌属、隐球菌属、部分念珠菌);伊曲康唑(曲菌、念珠菌、隐球菌等)。
(9)巨细胞病毒:首选更昔洛韦单用或联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或巨细胞病毒高免疫球蛋白。
替代磷甲酸钠。
(10)卡氏肺孢子虫:首选复方磺胺甲嚼唑,其中smz 100mg/(kg?d),tmp 20mg/(kg?d),口服或静脉滴注,1/6 h。
替代戊烷脒2~4 mg/(kg?d),肌注;氨苯砜,100mg/d联合tmp 20 mg/(kg?d),口服,1/6 h。
4.疗程抗感染治疗,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感染获得来源、病原体种类和宿主免疫功能状态等有所不同,轻、中度肺炎可在症状控制后3~7d停药,病情较重者常需1~2周,金葡萄肺炎、免疫抑制宿主、老年人肺炎疗程适当延长,吸入性肺炎或伴肺脓肿形成、真菌性肺炎时,总疗程则须数周至数月,抗感染治疗2~3d后,若临床表现无改善甚至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若已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则根据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以下是一般的建议疗程。流感嗜血杆菌10~14d,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14~21d,铜绿假单胞菌21~28d,金黄色葡萄球菌21~2 8 d,其中mrsa可适当延长疗程。卡氏肺孢子虫、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14~21d。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199-201.
[2]薛晓燕,高占成.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标准与fine危险分层的临床对比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12:71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