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易感因素分析 预防措施
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发病率极高,为了降低气管切开后感染的发病率,我们对37例气管切开患者的病室、痰标本进行了细菌培养,其中29例发生呼吸道感染,发生医院感染率78.4%。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38~72岁,37例患者均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并于手术后48小时采样送细菌室做细菌培养。
1.2病室空气细菌培养
于当日8 am、10am,2pm、4pm,采用平板沉降法进行空气细菌培养,采集后立即送检培养。
1.3痰菌培养
用吸痰管经气管切开口往下深入至气管隆突处吸出痰汁置于无菌管内,采集后立即送细菌室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空气培养
空气细菌菌落数普遍超标,8am最高为1987cup/m3,其次是2pm为1802 cup/m3、10am是812 cup/m3,4am是627 cup/m3。
2.2 痰菌培养
共检出细菌3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8株,绿脓杆菌6株,大肠埃希氏菌3株,克雷伯菌5株,革兰氏阳性球菌2株,酵母孢子2株,白色念珠菌4株。
2.3 药敏结果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氟哌酸敏感;绿脓杆菌对头孢噻钠、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敏感;克雷伯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丁胺卡那敏感。
3 易感因素分析
3.1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
气管切开手术,使气管和环境直接沟通,失去了第一道防线即鼻道、咽的防御屏障作用,使其不能湿润气流导致气道过分干燥,气管浆液层变粘稠干结,降低了咳嗽和喷嚏反射能力。
3.2病室环境欠清洁、病室菌落数增高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媒介之一,早8点空气菌落数高的原因是晨间护理时床被抖动和清洁方法不当,多数病房采用干扫后拖地,使物体表面带有微生物的尘埃,气溶胶重新扬起而污染空气。
3.3气管切口周围皮肤的污染,以往气管切开护理只注意切口换药,而忽略了周围皮肤的清洁度,而切口周围皮肤细菌污染与空气污染有直接关系。
4 预防措施
4.1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气流经过鼻腔通过捷径入气管,不能加温、湿化、滤过,故应保持室内经常通风,空气新鲜,室温达到21度,湿度保持在60%~70%,每日早晨紫外线消毒一次,下午用高效净空气喷雾一次,对气管切开病室进行微生物重点监测,以菌落计数小于500cfu/m3,其中不含有致病菌为合格。
4.2保持呼吸道湿润
保持呼吸道湿润,如呼吸道干燥,易造成痰液阻塞并引起肺不张和肺感染。湿化气管用:a-糜蛋白酶800单位加庆大霉素4万单位加5%碳酸氢钠5ml,每分钟滴入3~5滴。
4.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吸痰时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昏迷病人保证呼吸道无分泌物,清醒病人鼓励自行排痰。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一根吸痰管只限用一次,吸痰后滴溶有a-糜蛋白酶的抗菌素液,痰稠者行雾化吸入。
4.4气管与套管的管理
保持内套管的通畅是术后护理防止感染的关键。内套管的清洁消毒不少于4次,防止分泌物干结堵塞内套管,取前先洗净痰液,现将清洁消毒物品准备就绪,内套管脱离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5口腔护理
气管切开后感染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其常存在鼻腔和咽喉部,要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2分泌物,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0ml加庆大霉素4万单位浸湿棉签,擦洗口腔粘膜,牙齿,以清除分泌物,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预防呼吸道感染。
4.6手术创面的护理
皮肤面以油纱布覆盖,表面以干纱布覆盖,每日在严格的无菌技术下更换敷料,并注意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征象及分泌物颜色。
4.7器械消毒
各种医用导管、器具、雾化器接管、氧气湿化瓶等,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吸入的气体或药物被细菌污染。
参 考 文 献
[1] 刘则杨,侯军华.气管切开护理与康复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5.
[2] 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41.4.
[3] 冯小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02,17(11):876.
[4] 蔡映云.机械通气及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