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肾痨之名见《慎柔五书》。《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怠之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痨)瘵诸证》指出:“病者憎寒发热,面黄,耳轮焦枯,胫骨酸痛,小便白浊遗溺,胸痛,传在肾。”肾痨是因痨虫经血脉侵及肾脏,耗伤气阴所致的,以尿频、尿急、尿痛、颧红、潮热、盗汗为主要表现的痨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肾结核。肾痨迁延不愈,可发展为肾衰。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肾萎缩 中医中药
(一)现代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合理饮食,急性期予以输液,发热者予退热处理,结核毒血症明显者可适当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抗结核治疗。执行同抗肺结核相同的治疗原则,注意早期、足量、联合、全程应用抗结核药物。
3.对于一侧肾结核病变严重,已丧失功能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二)辨证治疗
1.湿热蕴肾证
证候: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脓尿,腰痛,午后潮热,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除湿清肾汤加减。黄芩10克,蒲公英15克,山栀子10克,车前草15克,滑石15克(包煎),茯苓10克,猪苓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泽泻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
尿血明显者,加小蓟、大蓟。
小便频急者,加白芍、宣木瓜。
排尿不畅者,加木通、王不留行。
恶寒发热者,加柴胡、荆芥。
备选方剂:甘露消毒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作用。
2.阴虚火旺证
证候:尿血或尿浊,尿频不畅,消瘦,腰酸乏力,午后低热,手足心热,遗精,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麦冬12克,枸杞子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减:。
尿血明显者,加茜草、小蓟。
盗汗者,加霜桑叶、五味子。
遗精频繁者,加生龙牡、黄连、肉桂。
备选方剂:当归六黄汤,具有滋阴清热,益气降火作用。
3.气阴亏虚证
证候:尿血、血色淡红,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不欲饮,面色微白或颧红,大便干结,舌瘦薄,苔剥落或有裂纹,脉弱而数。
治法:益气滋阴。
方药:五阴煎加减。生地黄15克,天门冬12克,麦冬15克,玄参12克,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仙鹤草15克,怀山药15克,百合15克,当归12克,炙甘草5克。
加减:
尿血明显者,加侧柏炭、血余炭。
腹胀纳呆者,加炒麦芽、鸡内金。
备选方剂:生脉饮合六味地黄汤,具有滋阴益肾,补气生津作用。
4.脾肾阳虚证
证候:畏冷肢凉,腹胀便溏,腰部冷痛,面色白光白,肢体浮肿,夜尿多,性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舌质淡胖,苔白,脉缓弱或沉迟。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菟丝子15克,附子10克(先煎),肉桂6克,怀牛膝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
加减:
性欲减退,加蛇床子、仙灵脾、巴戟天。
夜尿多,加覆盆子、桑螵蛸;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
备选方剂:右归丸,具有温阳化气,滋补脾肾作用。
(三)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犀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
(2)复方天仙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1月为1疗程,停3~7日后,可继续服用。
(3)参莲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
(4)槐耳冲剂,每次20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5)复方金荞片,每次4~6片,每日3次。
2.单方验方
(1)生地、熟地各18克,枸杞子15克,炒白芍、肉苁蓉、嫩白薇、炙百部各12克,糯稻根、炙鳖甲各30克,粉丹皮9克,水煎服,连用10剂为1疗程。
(2)萆薢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60天。
(3)紫珠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60天。
(4)地骨皮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60天。
(5)守宫焙干研粉,每次3克,用开金锁30克、百部15克煎汤送服,每日1剂。
3.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肾俞、膀胱俞、命门、行间、三阴交、大横、阴陵泉等穴。每次取4~5穴,用泻法,每日治疗1次。
(2)耳针:取穴:膀胱、肾、交感、枕、肾上腺、肝、内分泌、输尿管等。每次取2~4穴,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用耳压疗法。
4.推拿疗法
操作方法:
(1)揉腰眼法:患者坐或俯卧位,医者以拳面关节突起部或拇指指腹部置于一侧章门穴下的腰眼处,持续揉3~5分钟,具有温阳补肾功效。
(2)拇指分腰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两手拇指掌侧部分别置于腰部脊柱两侧肾俞穴处,余四指分置于腰际,由内向外下方分推至带脉穴处止,反复操作3~5分钟。具有温补脾肾,行气止痛作用。
(3)双掌分腰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两手掌根部分别置于腰部脊柱两侧肾俞穴下缘处,余四指分置于腰际,自内向外下方推至带脉穴处,反复操作3~5分钟,具有温补脾肾,行气止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恽敏,韩树人,梁定,等.肺结核的中医临床证型探讨[j].中医药学报,1993,1:6-9.
[2] 农文燕.中西医结合治疗3型肺结核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7):27.
[3] 赵郴,彭庚如.麦门冬汤结合短程化疗治疗肺结核62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6):16.
[4] 杜同仿.沈炎南治肺结核经验.江西中医药,1999,30(2):6.
[5] 林文锋.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24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7):376-377.
[6] 李素琴,张宏亮.加味补肺汤治疗肺痨32例[j].陕西中医,2004,25(8):688-689.
[7] 温治江.王荫卿老中医治疗肺结核的经验.内蒙古中医药,1987,(1):4.
[8] 周仲瑛.肺痨十问.江苏中医,198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