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疼痛是许多外科病人都要遇到的问题,术后疼痛对病人的生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的相关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已成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为及时控制和缓解术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术后疼痛 评估 镇痛 心理护理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可见于几乎所有的术后病人,但对其护理质量较差。据报道有50%以上的病人术后72小时仍疼痛不止[1]。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迅速有效地减轻疼痛是护理的基本要求。
1 术后疼痛的影响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术后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增加,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得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1.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疼痛使骨骼肌张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
1.3对胃肠、泌尿系统的影响 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反射性抑制胃肠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张力,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尿潴留等。
1.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醇病变,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质、脂质代谢增强,使术后病人容易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康复。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增高使得机体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某些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1.5对免疫系统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影响 与疼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可使淋巴细胞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另外疼痛引起体内内分泌系统改变,也引起免疫机制改变。疼痛应激反应使血小板粘滞增强,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1.6其他影响 疼痛使病人感到无助、焦虑、失眠,病人常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
2 术后疼痛的护理
2.1改变对疼痛的观念,有效评估疼痛 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护士在处理病人的疼痛时,应包括自己的评估,与病人疼痛体验的评估。所以护士应更好地去理解疼痛的本质,从而有效的进行疼痛管理。
2.2责任护士职责 近年来,临床疼痛治疗出现了一种新技术—药泵技术,给药方案转向由病人自行给予,即病人自行利用药泵“自控镇痛”。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护士接班时,应了解所用镇痛泵为哪一类型,是否连接妥当。必要时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有关注意事项。在镇痛泵使用过程中,检查镇痛泵的情况,了解病人镇痛的效果,副作用的发生率。在为病人换补液或静脉推药后,要始终保持三通接头的通畅。此外,还应做好24小时疼痛的观察、评估与记录,疗效评估与记录,进行病人及其家属疼痛知识、疼痛自我评估与疼痛自我护理的宣教等。
3 术后疼痛健康宣教
3.1一旦手术日期确定,护士即应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并指导他们如何减轻手术压力,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对手术的想法。同时要向病人说明疼痛评估的作用。还必须对术后可能施行的各种引流,引流的目的、时间及必要性等一一向病人说明。
3.2术前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预期疼痛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向病人讲述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向病人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3.3向病人介绍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剂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向接受pca治疗的病人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3.4劝告病人及时向护理人员诉说心中的疑虑和担忧。
4 术后止痛和其他疗法
护士应该学会使用止痛药物,加深对疼痛和止痛机理的认识,充分了解疼痛的生理学和止痛的药理学。对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病人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
深呼吸、有效咳嗽,并适当进食,保持舒适的体位等。还可应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催眠法等心理护理亦可减轻术后疼痛。
5 结论
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探索镇痛机制,进一步研究各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探索不同手术、不同患者的联合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以达到最佳组合,建立专门的镇痛机构以完善评估和管理。我们每个护士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工作,要认真学习及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新知识和技能,一切为了缓解病人的疼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王增英.加深对疼痛和止痛的机理认识提高护理质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6):258.
[2]毕娜.术后疼痛及止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5):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