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及甲氨蝶呤单药注射治疗异位妊娠96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联合应用组即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单独用药组即对照组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6, p >0.05) 。结论 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能起到与单用甲氨喋呤相同的疗效,而且起效较单用甲氨喋呤更快,用药量更少,使得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胃肠道反应明显减少,对于治疗异位妊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诊断 治疗
异位妊娠( ectop ic pregnancy, ep)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目前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数的2% ,也是早孕期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些年的文献报道显示该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院妇产科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及甲氨蝶呤单药注射治疗异位妊娠,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共收治96例异位妊娠患者,年龄20-43岁,平均(28.7±4.9)岁。经产妇62例,未产妇34例。主要症状多为突然发作地下腹一侧撕裂样疼痛,伴有停经史,阴道不规则出血甚至晕厥[2]。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无妊娠迹象,附件区见包块,血、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试验阳性,即可确诊异位妊娠。将9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治疗前血β- hcg值、包块平均直径及其他基本条件,差异无统计意义(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3] :观察组口服50mg米非司酮联合20mg甲氨喋呤肌内注射进行治疗。米非司酮2次/d口服,mtx1次/d肌内注射,共5d;对照组单独使用50mg甲氨喋呤进行肌内注射,隔日1次,共5d,次日用甲酰四氢叶酸钙6mg肌内注射解毒。
1.3 疗效标准:两组均于给药后1周行血、尿hcg检测及b超检查,以后1次/周检查,直到尿妊娠试验阴性、血β- hcg降至正常为止。盆腔包块减小50%以上,临床症状消失,即治愈。如给药5周后血hcg仍高于正常值,可考虑异位妊娠持续状态或与妊娠有关的其他诊断,宜采取进一步的诊治。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 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观察组治愈44例,治愈率达91. 67% (44 /48) ,无效4例,占8.33% (4/48) ;对照组治愈40例,治愈率为83.33 % (40/48),4例无效,占16.66% (8/48) ,失败的病例均改行手术治疗后治愈。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6, p>0.05)。
2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也是早孕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逐年升高。异位妊娠的发病原因包括[4] :输卵管炎性反应、输卵管手术史、输卵管发育不良及功能异常、节育环避孕、多次人工流产等。mtx作为一种叶酸拮抗剂,通过与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部位结合使其失去活性,间接抑制一碳基团代谢,阻断二氢叶酸还原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从而干扰dna、rna及蛋白质合成,抑制胚胎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最初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治疗中的成功应用证实了滋养细胞对其高度敏感,从而为其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mtx治疗的适应证为[5] : ①有条件并愿意接受检测及随诊; ②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 ③治疗前hcg < 5000 iu /l; ④超声未见胎心搏动。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因而能和孕酮竞争与蜕膜的孕激素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孕酮活性,终止妊娠。两者联合应用的优点有: ①降低输卵管破裂,腹腔出血的危险性; ②起效快:一般在第4天hcg下降, hcg在第27天左右完全正常; ③患者接受治疗的指征可以放宽, 可以用于有胎心搏动或β- hcg >2000 iu /l的异位妊娠患者,两者联合应用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减轻了不良反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6, p>0.05) 。这表明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能起到与单用甲氨喋呤相同的疗效,而且起效较单用甲氨喋呤更快,用药量更少,使得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胃肠道反应明显减少,对于治疗异位妊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秦桂仙,李志英.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现状[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7, 16 (4) : 475.
[2]王芳.异位妊娠9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6) : 115.
[3]刘勘平.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30例[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7, 21 (6) : 441.
[4]吴金芳,王鹰.152例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4) : 219.
[5]熊巍,冯凤芝,向阳.异位妊娠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刊, 2008, 43 (5)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