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中重度或再发性上睑内翻有效持久的手术方式。方法 用部分睑板切除法治疗中重度或再发性上睑内翻,对32例40只眼,其中中重度(35只眼)再发性5例(只),实施了用该术式矫正睑内翻。观察了术后眼睑的内翻矫正程度、眼睑闭合情况和眼睑外观形状。随访6个月到2年。结论 该术式手术效果肯定,在功能改善和外观美学方面均优于传统的上睑内翻矫正术,尤其是优于631术式。
【关键词】 睑内翻 部分睑板切除法 全层睑板条带
临床上用于矫正睑内翻的手术方式有很多种,而部分睑板切除法有较好的功能效果并且符合美容要求。但该术式操作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我院自2005年来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中重度或再发性睑内翻,并对其中32例(40只眼)进行了术后的随访统计,其短中期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40只眼)均为上睑,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在55岁~83岁,单眼病例多见,双上睑内翻患者其内翻程度不等,单纯睑板严重增厚变形者11只眼,伴眼睑组织松弛者29只眼,其中有5只眼为行631术式两个月到半年后复发眼。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和常规检查术眼,检查眼睑皮肤松紧情况,眼睑闭合功能等。
1.2 手术方式:对上睑皮肤无明显松弛的患者按重睑线设计方法画线,而对有明显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则采用距上睑缘约3mm的高度平行睑缘全长画线,在结膜囊里滴表麻药后用普鲁卡因肾上腺素作上睑皮肤和上穹窿部结膜局部浸润麻醉。沿画线处切开皮肤,沿切口上下缘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眼轮匝肌,并剪除睑板前的眼轮匝肌,然后向上下两侧分离残留在睑板前的肌组织使睑板面光滑无组织残留,暴露睑板全长,便于切削睑板。用刀片在睑板水平中线上方1~1.5mm处,以45°角向下倾斜切开睑板,深达睑板全层但不能损伤睑结膜,更不穿透睑结膜,长度止于睑板两侧端,同样以45°角向上倾斜切开睑板,深度同上,长度同上并使这两条切线在睑板两侧端相交,由此切除一个尖端向结膜面,底宽2~3mm,平面呈梭形侧面呈楔形的“v”型的全层睑板条带。
此外,如果睑板变形严重,也可以不作楔形睑板切除,而用刀片将肥厚的或者是凹凸不平的变形睑板削薄或削平,在切削睑板时,先于睑板中央稍上和稍下作两条切口,将两切口间的睑板广泛削薄变平坦。对于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根据松弛程度切除多余皮肤,切除皮肤时对老年患者要严格按宁少勿多的原则。用3~5-0的黑色丝线间断缝合切口,缝针先由皮肤切口下缘约1mm处进针,出针后水平方向穿过睑板切口上缘,然后由皮肤切口上缘出针。共缝合5~7针,先将中央缝线作活扣结扎,后面根据矫正情况和外观情况决定打结的松紧度以便于操作。缝合过程中始终嘱患者睁眼闭眼以观察睑板矫正情况是否满意和睑缘弧度是否自然。如矫正不良,判断其原因,如果是因为缝线或是睑板切削不良所致,可重新调整缝线位置及打结的松紧度或者切削睑板。
2 结 果
2.1 评价标准:
2.1.1 治愈: 平视时上睑呈轻度略中度外翻,但闭眼时眼睑闭合良好,上睑缘弧度自然无吊角形成。术后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2年。32例(40只眼)中治愈了39只眼,占97.5%,欠矫1只眼占2.5%,该例是因内翻加较重的倒睫,为了保证眼睑能闭合,故未作过度外矫。40只眼均形成重睑,上睑缘无畸形出现。
2.2 术并发症:
2.2.1 睑缘吊角畸形:多因为皮肤切口参差不齐,缝线高低不一致或缝线结扎松紧不等。若发现应立即拆开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2.2.2 感染: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如切口分泌物多,缝线处有脓点,应立即拆除缝线,清洁创面重新缝合,并加强抗生素治疗。
2.2.3 睑裂闭合不全:多因切除眼睑皮肤过多,或缝线位置超过睑板上缘,缝合在提上睑肌腱膜上,或缝在眶隔组织上,一旦发现应立即重新调整缝线位置。
3 讨 论
矫正上睑内翻的手术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631和hotz,尤其以631术式效果不稳定,但因其损伤小,操作易掌握,手术时间短,所以在基层医院仍然被广泛应用。而对于部分睑板切除法,它实际上就是睑板楔形(v型)切除法与hotz的睑板缝合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法,也就是hotz的改良法。而对于中重度或再发的睑内翻治疗还是部分睑板切除法效果确实可靠,经过临床的观察和随访,其效果理想。我们认为该手术有以下优点:
3.1 其再发率低而且再发的时间明显延长。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3.2 术后上睑开启符合生理状态,睑缘弧度自然,美学效果好。
3.3 手术适应范围大,对它在矫正瘢痕性睑内翻或再发性睑内翻的效果上确实可靠,对此类睑内翻可以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应该注意的是本术式对严重的睑闭合不全的患者不适用,应另选其他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主编。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