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保证输血安全,须关注血源的安全,本文就血源的安全问题和对献血员的血液实验检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安全输血 实验室检查 进展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病毒基因型的变异、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以及新病毒的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该领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安全输血的实验室检查及进展情况作一阐述。
1 血源安全问题研究
1.1血源性病原体 在血源性传播的疾病中,病毒性疾病占绝大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几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1.2血源性病原体的核酸扩增检测 核酸扩增检测(nat)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代表,它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特点。近年,新出现的nat技术主要有:①定量pcr;②连接酶链式反应;③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④转录依赖扩增技术;⑤综合核酸扩增技术;⑥分枝dna(b dna)技术。在hiv、hcv和hbv的筛检过程中采用nat,直接检测有关病毒。然而,安全性的提高需要高昂的代价,目前也是核酸检测方法难以大规模开展的困难所在。
1.3血液中病毒的灭活 其他有效但昂贵的输血安全方法包括:将血液中的致病因子灭活、生产重组血液蛋白以及研制血液代用品。现有病毒灭活技术中的光化学消毒方法正在发展,因为它被认为可以灭活较大范围的不同的致病因子。与核酸检测方法相比,光化学消毒可以用于个别血制品,而不会因检测过程而延误用血。
2 对献血员血液实验检查
2.1肝炎病毒
2.1.1 hbv感染检测 目前国内外用于筛查献血者的项目是hbsag,检测hbsag的方法有间接免疫凝集试验。随着敏感性可达0.1-1.0t.g/l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的建立,尤其是elisa具备试剂稳定,无危险、无污染、可自动化等优点,现已成为各国规定的用于献血者的检查方法。另外,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开展使无偿献血者现场采血前快速检测hbsag成为可能。
2.1.2 hcv感染的检测 目前,献血者和血液hcv感染的血清学免疫检测,主要采用elisa方法检测hcv抗体(抗-hcv)。近年来还出现检测hcv抗原的方法。近年国外已将检测hcv抗原的elisa方法初步用于献血者的筛查。
2.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
2.2.1 hiv抗体检测 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初筛试验主要有酶联免疫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斑点印迹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qfa),其中elisa法是国际上应用最早、发展最快、至今在血液筛查中普遍使用的检测技术。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是一种快速的hi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通常对elisa法检测可疑阳性标本,可用pa法初筛检测,再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b)或riba方法作确认试验。
2.2.2 hiv抗原的检测 hiv抗原存在于外周血的时间约1-2周,通过检测hiv-p24抗原可以发现早期hiv感染,缩短hiv感染的“窗口期”。
2.2.3 hiv核酸检测、病毒载量no测定、细胞培养等一般不用作常规诊断,主要用于“窗口期”。
2.3梅毒感染的检测
2.3.1 梅毒螺旋反应素试验 检测非特异性抗体心磷脂抗体方法主要有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血清不加热的反应素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2.3.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 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方法主要有荧光螺旋抗体吸收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梅毒确认试验。
2.4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型
htlv-ⅰ/ⅱ的检测也分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初筛试验有elisa法、p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等,对献血者筛查多采用htlv-ⅰ/ⅱ混合elisa试剂检测,阳性者重复双孔测试,再做htlv-ⅰ或htlv-ⅱ型特异检测,并进一步用免疫印迹或riba试验进行确认。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加上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都推动着输血医学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并采取尽可能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输血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廖美英.经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及其进展.科技广场,2002,34(5):54-55.
[2]弓自玉.输血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6,123(31):2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