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总结22例烧伤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经验与护理措施。采用留置针接5ml注射器边穿刺助手边抽回血的方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烧伤患儿 留置针 护理
静脉输液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而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能高效率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为烧伤患儿置留置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烧伤科护士 在面对不同部位的烧伤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不仅需要娴熟精湛的技术,还要不断的学习与掌握小儿的心理反应。小儿对突然发生的烫伤疼痛和医院环境陌生产生恐惧感、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活泼好动、情绪直接表露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留置针的穿刺与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0年1月至5月我科收治的22例烧伤患儿,男14例,女8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2-5岁。均为深ⅱ度以上烧伤。
1.2用物 静脉穿刺常规用物、bd留置针24g、3m透明敷帖、5ml注射器一具。
1.3留置针静脉穿刺法 因在日常生活中烧伤患儿通常是不慎突然被热液烫伤,受伤部位往往是面部或四肢,故穿刺时留置针接5ml注射器,以便穿刺时助手回抽血。 静脉穿刺前向家长说明其优点,取得同意后方可执行。首先,家长协助固定患儿肢体头部,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持针沿静脉前方刺入,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如果是头皮静脉不用扎止血带,四肢的血管扎止血带,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以20°~30°角[1],针尖斜面朝上慢慢穿刺。因烧伤患儿血管不充盈,回血慢,边穿刺助手边抽回血,见回血后放低进针角度,继续前行至针头全部进入血管后拔除针芯,这样软管不易弯曲,避免穿刺失败。合理固定留置针,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的前端针管,y型口及部分延长管,然后用自制的头套、小夹板固定留置针,避免抓脱及折管现象发生。输液完毕封管时采用3ml肝素溶液,不易发生堵管,留置时间延长[2]。
2 穿刺中的护理
2.1语言 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护士的仪表整洁、说话和蔼可亲,满腔热忱面带微笑地面对所有患者,富有爱心、同情心,使患儿消除环境陌生感。
尤其是第一次操作一定要温柔,争取一次成功,尽量不给患儿留下疼痛的感觉,使患儿消除恐惧心理。防止形成条件反射,见到身穿白大褂的就害怕,哭闹不止影响治疗。
2.2家长协助配合,顺利完成操作
小儿不同于成人,静脉输液时往往不配合。随着国家计划生育的发展要求、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率增高,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当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不忍心看见孩子痛苦,加之患儿的哭闹,部分家长不能理解,甚至不配合,还有部分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掉眼泪。这些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这时护士应该提前做好家长的工作,根据烧伤的严重程度告之静脉输液在治疗中所起的重要意义,减轻家长的顾虑,积极配合护士,顺利完成操作。
3 注意事项
(1)置管后24 h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渗血、红肿、疼痛、呼吸困难等情况。(2)一般3天更换透明敷贴消毒一次,记录敷料更换时间,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3)加强病房巡视,发生问题及时处理。留置时间通常为3~5天,一般不超过7天。若软管部分脱出,切忌重新送入血管,以免引起感染。(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5)若进液不畅,忌用力挤压输液器,以免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管发生静脉栓塞。(6)请家长配合,保护好静脉留置针防止患儿抓脱。
4 讨论
静脉留置针这一穿刺法,操作简便。为抢救大量危重患儿赢得了时间。大部分患儿不需静脉切开。过去的穿刺方法往往是危重患儿在大量失血情况下,除了静脉穿刺用于临床给药、抢救用药外,还需医生做静脉切开,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血液及液体。静脉留置针、针体长,外套管较柔软、无尖,不易打折,置于血管中不会因手术体位的变动刺破血管壁造成液体外渗,减少对血管及皮肤的损伤。而过去的穿刺针为金属材料制成,针体短而硬、有尖,不易固定,特别是在体位变动过程中,针尖易刺破血管壁造成液体外渗。静脉留置针滴速快,不需推血,维持时间长,省力。过去的穿刺方法由于滴速慢,不能满足快速输血的需要,常常是一名护士用注射器反复推血,有时因推血速度加快造成外渗。静脉置针这一穿刺法的应用,减少了穿刺次数,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质量。过去的穿刺方法,不但易造成液体外渗,常因病儿轻度扭动导致静脉穿刺脱落、重新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给护士增加了工作量。采用留置针接5ml注射器边穿刺助手边抽回血的方法适应了烧伤科患儿的特点,提高了我科护士的穿刺成功率,解除了儿童每天补液时穿刺的痛苦保证了患儿生命的安全,促进了患儿身体健康的恢复。由于这一穿刺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可保留5~7天时间,深受医生、家属的欢迎值得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病人输液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01-203.
[2] 张家荣,李翠芳,吕义荣,等.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