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病因分布和诱因变化,为心衰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以来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5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分布前三位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而导致上述病因存在而反复入院的诱因关键在于受凉感冒、不规则用药、饮食、运动、精神因素、睡眠及生活质量等。结论 慢性心衰病因变化与生活质量、精神因素、医疗条件的改善有关。
【关键词】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 再入院 原因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而此类患者出院后若不注意自我保护、正确认识、规律治疗及易导致病情加重而再次入院,严重时甚至很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其猝死发生率5倍于普通人群[1]。我国目前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多万心衰患者,患病率达0.9%[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全面评价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病人院外如何进行医疗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且均有1次或以上的心内科入院史。
1.2 利用电脑信息在医院病史档案室随机抽取310例符合条件的已出院病例及200例住院病例,通过查阅病史资料和问卷调查,分别统计并分析其基本病因及诱因。
2 结果
3 讨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分布
从本文结果看,慢性心衰的病因前三位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的增多,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社会竞争激烈,人的精神压力及心理压力大、平均寿命的延长所致有关,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合理休息及精神调节、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控制感染对降低慢性心衰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根据国内文献报道[3],风湿性心瓣膜病则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生活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控制链球菌感染,以及人工瓣膜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有关。
3.2 问卷调查显示,在20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合并感染,其次是认识不到位,不规则用药,尤其是广泛用于心脏病的b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规则使用,其他较常见的有高血压、不合理膳食、吸烟、睡眠障碍、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社会压力导致心理精神因素的偏差等[4]。
3.3 预防诱因 气候转冷时要注意加强室内保暖措施,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减少发作。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对心衰患者提倡适当规律运动, 最好以步行为主。每分钟步行距离可用来评价患者的运动耐量,具体步行时间及速度视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而定。对心功能3级的病人, 大部分时间应卧床休息, 并以半卧位为宜。在病情得到控制后, 稍下床活动和自理生活, 适当进行户外散步, 防止跌倒和损伤。减少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下肢栓塞、肺部感染和体力、精力日益衰退, 有助于心身健康。心功能4级的病人, 必须绝对卧床, 避免任何体力活动, 以减轻心脏负担。要经常注意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必要时每日通过测脉博或听诊器来测量心率。气急明显者, 可给予家庭氧疗。饮食方面,合理膳食对心力衰竭康复可起协助作用, 食物以清淡, 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宜。避免产气的食物, 注意少量多餐, 因进食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宜用低脂、低糖及低胆固醇饮食,严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 控制盐的摄人,预防便秘, 多吃水果、蔬菜, 可常饮蜂蜜水, 保持大便的通畅。在治疗期间,要向病人、家属介绍用药的目的、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项, 使病人及家属配合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及电解质, 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及体重增长情况。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 费用高, 是导致老年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医护要随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应以热情、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努力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 转化他们的不良态度, 也可以邀请疗效好的患者或心里医生与其谈心, 使病人面对现实, 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科学生活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院外主要指导患者出院后规律用药、定期随访、复查内容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并给每一位出院患者发放联系卡, 以方便病人随时电话咨询或应急联络。
4 小结
目前,在我国,对出院后病人的长期跟踪随访或嘱病人出院后加强其自我预防保护的普通医学知识在许多地区仍然相当薄弱,因此要使患者出院后病情长期保持稳定,防止病情进一步反复及加重,笔者认为:作为医护人员完全有义务有必要全面评价此类病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病人院外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的实施,使其成为现代医疗的一种新模式。
参 考 文 献
[1]蹇在金.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诊断[j]. 2005.24(2):156-158.
[2]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四版),2007.9,688-689.
[3]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 上海市1980、1990、2000 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 (1):24~27.
[4]曹癸兰,王朝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