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西藏森林脑炎 血清流行病学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森林脑炎(tbe)是一种由脾媒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34年在苏联东部采伐区发现本病病人,1937年从死于该病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森林脑炎病毒[1],为了证实米林地区是否有tbe的存在,为边境地区防治本病提供依据,2005年1-10月份,我们对西藏米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了定点调查,共采集人群血清标本1000份,现将tbe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tbe抗原片,标准阴性、阳性血清,羊抗人igg荧光抗体均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提供。
1.2方法
1.2.1地理景观调查 调查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面植被、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气候条件等。
1.2.2个案调查 选择适当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采全血4-5毫升,现场分离血清,低温存放、运输,送回到成都后,-25℃保存,待检。
1.2.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按常规方法进行,将待检血清56℃水浴30min灭活,做倍比稀释,滴片,37℃温盒孵育45min,0.01mph7.4的pbs洗2次,每次2min,凉干,加fitc标记的羊抗人igg荧光抗体37℃温盒45min,按上述方法洗2次,凉干,75%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 结果
2.1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将待检血清按1∶10比例稀释进行初筛,1∶10阳性者再做抗体效价测定,共检测906份人血清。tbe抗体1∶10阳性的32人,1∶20的18人,1∶40的15人;1∶80的4人,共69人,阳性率7.61%。
2.2人群分布
2.2.1年龄分布 随着年龄的增大,阳性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到55岁以上年龄组,因该年龄组的人进入林区作业的人较少,阳性率开始下降,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2.2.2性别和职业分布 受检的906份血清,男性631份,阳性41份,阳性率为6.50%,女性275份,阳性28份,阳性率为10.18%,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异不显著。
农民的抗体阳性率13.46%,学生5.00%,军人4.75%,农民与军人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x2=8.54,p<0.005)。
2.2.3民族和籍贯分布 本次调查主要在汉族和藏族之间进行,汉族的抗体阳性率4.76%(16/336),藏族9.43%(50/530),其他少数民族7.50%(3/40),藏族高于汉族,但差异不显著。
籍贯分布显示,米林地区出生者高于其余地区出生者,(x2=32.5 p<0.001)。
2.2.4地区和在本地居住年限分布 本次调查分四个调查点,即甲格,卧龙,城关和八一镇,各调查点相距40公里左右,自然景观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结果城关的阳性率为13.10%(38/290);甲格为9.00%(18/200);八一镇为5.86%(13/222),在卧龙未发现阳性者,各调查点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在本地居住年限以10年为界,分为<10年组和10一年组,结果在当地居住10一年组显著高于<10年组(x2=5.32 p<0.0025)。
2.3 自然景观调查
2.3.1地理位置 西藏米林县位于东径93°07′—95°014′,北纬28°40′-29°34′,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2.3.2地形地貌 全县属山地河谷类型,西高东低,多宽谷,平均海拔3700米,相对高度差较小,境内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
2.3.3气候条件 全县属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山地森林气候,极低气温-15.8℃,极高气温28.8℃,平均气温8.2℃,年无霜期150d,平均降水量641毫米,全年降水85%集中于6-9月份。
2.3.4地面植被 境内森林属原始林区,达32万公倾,其覆盖率为44.4%,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杨桦、青冈、巨柏等,林中和宽谷地带多有旅类植物生长,属西藏原始森林的组成部分,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和油菜等。
2.3.5家禽畜和野生动物 潜藏有丰富的野生狐资源,有一类保护动物野耗牛,二类保护动物叶猴、香璋、水獭,居民主要饲养耗牛、羊、马、猪、狗等。
3 讨论
受检的1000份血清中,tbe抗体1∶1的阳性的35份,阳性率为7.73%。在35份阳性标本中,26人为世居者,9人为移居者,平均在该地居住2.1年,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在其他地区感染的可能性很小,人群分布特征显示:农民抗体阳性率高于学生和军人,米林地区出生者高于其余地区出生者。在当地居住10一年组高于<10年组,说明米林地区存在ehf及该病自然疫源地,媒介昆虫情况和病原学的证实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徐肇,陈兴保,徐麟鹤.虫媒传染病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