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由于不慎将食物或异物咽入食管而滞留其中,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本文总结分析我院胃镜室近12年来有完整记录的经胃镜取食管异物128例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8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共收治吞服异物而滞留食管的患者128例,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3~68岁,平均36岁,7岁以下儿童5例,最小为3 岁。资料均来源于我院胃镜室病人操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
1.2 异物位置 食管上段21例,食管中段58例,食管下段49例。
1.3 异物种类 牙签2例、尖骨31例、鸡骨15例、鱼刺39例、注射针头1例、钉子3例、硬币5例、纽扣4例、瘦肉团块9例、枣壳2例、笔帽3例、图钉3例、发夹1例、义齿2例、假牙3例、回形针2例、镊子1例、钥匙1例、柿结石1例。
1.4 临床表现 烧心感28例,食管异物感109例,胸骨后刺痛55例,恶心32例,呕吐15例,返酸31例,进食梗阻感19例,黑便7例,上腹痛15例。以上症状重叠交叉存在。
1.5 器械选择 选择olypus前视式电子胃镜。钳取异物器械根据异物大小而定。
1.6 方法
1.6.1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了解吞入异物的时间、性质、形状及数量。根据异物的性质、异物感的部位行急诊胸部x线摄片以初步确定异物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并且排除食管穿孔。
1.6.2 术前用药 无药物过敏史者常规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行咽部麻醉,且除泡沫。无法配合的儿童,精神失常患者,在押犯人坚决不配合者,可使用静脉麻醉。请麻醉科专业医师进行麻醉操作。术前了解既往病史,常规作心电图检查;术中安装多功能监护仪以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脉氧等;术后苏醒观察30分钟。
2 具体操作
2.1 尖锐异物 取出这些异物时,使异物尖端向下与食管纵轴平行,用钳子牢牢夹住一端,随镜缓慢拖出。
2.2 扁圆异物 可选用鳄鱼钳,异物一旦平放于食管内或小角度倾斜时,可用异物钳顶住一侧边轻轻向下推,使之慢慢增加倾斜度利于钳夹,一旦抓牢将异物贴近胃镜随镜退出。
2.3 两端刺入粘膜异物 先松脱嵌入浅的一端,即先充气暴露两端,在嵌入浅的一端用活检钳将异物夹碎,松动后顺势取出,切勿强推硬拉,以免造成大的损伤。
2.4 食物团块 牙齿残缺稀疏的老人以及食管吻合口或食管肿瘤造成狭窄的病人,食管异物多为大块瘦肉、未熟透的干绿豆丸子等。瘦肉先用活检钳夹,然后用三爪钳夹碎,干绿豆丸子用活检钳边夹边注水,松动后缓慢推入胃内。
3 术后处理
术后留观半小时,无异常者无需处理。若在操作中见有糜烂、出血者,予以口服止血剂、粘膜保护剂等。
4 结果
128例中,除1例犯人吞入金属镊子,两端均插入管壁取出失败,需急诊外科手术取出外,其余异物均成功取出,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5 讨论
5.1 食管异物的原因分析 不同年龄异物种类不同,少儿异物多为扁圆类,多由于儿童在玩耍时不慎吞入。中青年和老年多为食物性异物。前者主要是鸡骨、鱼刺等动物性骨头为主,这与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快,聚餐多,喜吃动物性食物,进食快,进食时说笑、嘻闹等有关。老年人往往牙齿稀疏、缺齿,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进食时无法细嚼慢咽,加上部分老年人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等,故老年人易出现食物团块梗阻[1]。
5.2 治疗体会
5.2.1 适应症的选择 详细询问病史和常规x线检查以初步确定异物的性质、大小、形态、嵌顿部位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并确定有无食管穿孔。
5.2.2 选择合适的器械、熟练的操作者及与其配合默契的助手。
5.2.3 把握好时机与部位 一般距吞服时间越短越好。嵌顿时间较长,72小时以上的尖锐物易引起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取出异物有出血穿孔,甚至死亡的风险,此类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5.2.4 两端均刺入食管且较硬的异物,操作时应动作轻柔,谨慎小心,切忌粗暴强推硬拉,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甚至穿孔。老年人食物团块性异物,反复钳夹时间较长,内容物较多,为防止吸入气管,可中途拔出胃镜让病人自行吐出夹下来的部分内容物,同时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然后再次插镜继续钳夹,异物松动后,缓慢推入胃内。
5.2.5 不配合的儿童、精神失常患者、在押犯人等,最好在静脉麻醉下取出。
5.2.6 高危病人的食管异物,应在严格的监护下、氧气的准备下、外科的配合下才能进行异物的取出,取出后必须留院观察半小时到1小时,遇有异常情况迅速收住院治疗。
总而言之,经胃镜取食管异物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价廉、成功率高,是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2]。
参 考 文 献
[1]许六安,汪芳裕等.内镜取上消化道异物体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6):330.
[2]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