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检查在肾上腺肿块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并随访13例肾上腺肿块患者,均在我院做过核磁共振检查。检查使用ge1.5tmri扫描仪,采用常规t1wi、t2wi、化学位移(正/反相位)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3例肾上腺肿块最终经临床证实,有8例为腺瘤在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图上病灶信号明显衰减,2例肾上腺单个增生结节在各扫描序列上与肾上腺信号相同,1例病灶信号不均为肾上腺髓脂瘤,另有1例为肾上腺转移瘤,1例为肾上腺癌。结论 mri在肾上腺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正/反相位成像序列必不可少。
【关键词】肾上腺肿块 mri检查 化学位移成像 dwi
ct检查虽是肾上腺病变影像学检查的最佳方法,但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成熟,mri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不断发挥其独特优势。其在肾上腺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尤其重要,实践证明mri的正/反相位成像是诊断肾上腺肿块必不可少的序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3例肾上腺肿块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0岁—55岁,平均年龄45岁。
1.2检查方法 应用ge 1.5 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相控阵腹部线圈加呼吸门控,行常规t1wi、t2wi、dwi扫描及正/反相位成像。成像参数:矩阵256×256,层厚4mm,层间距1mm,fov:34cm×34cm-44cm×44cm。检查时加腹带及呼吸门控。t2wi采用呼吸触发frfse序列,t1wi采用屏气fspgr脂肪抑制序列和正相位/反相位成像。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脂肪抑制lava序列。
2 结果
2.1肿块大小 肾上腺腺瘤8例,大小约在2-6cm之间;2例肾上腺增生结节大小约1.6cm;1例肾上腺髓质大小约8.5cm;转移瘤1例约5cm;1例肾上腺癌大小为10cm。
2.1 mri表现 13例肾上腺肿块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少部分或大部分突出于肾上腺轮廓外。8例肾上腺腺瘤患者mri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例肿块在t1wi像上稍低于肾上腺实质信号,t2wi像上与肾上腺实质信号相同。另3例肿块信号在t1、t2像上均与肾上腺相同。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图上肿块内均可见信号衰减区,只是大小不同。2例肾上腺增生结节每个扫描序列上信号都与肾上腺相等。肾上腺髓脂瘤1例,肿块较大,信号不均,t1wi、t2wi像上均可见高信号影,反相位图上高信号影减低呈低信号改变。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癌在t1像上呈稍低或低信号,t2像上为高信号,其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更长t1更长t2信号影,正/反相位图上信号均无明显变化,转移瘤较小,肾上腺癌较大,t1像上低信号癌灶内亦可见斑块状高信号出血影。增强扫描腺瘤及增生结节明显均匀强化,髓脂瘤、转移瘤及癌灶不均匀强化。随访以上13例病灶经临床证实与mri检查结果相符。
3 讨论
以上13例患者检查结果表明mri已成为肾上腺病变检查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的化学位移成像在诊断肾上腺腺瘤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常规扫描肾上腺腺瘤与增生结节及其他肿块病变信号相同时难于鉴别,这时加扫化学位移成像很有必要,在反相位图上腺瘤信号可见明显衰减,而增生结节及其他肿块病变无明显信号变化。另外病灶均较大的肾上腺髓脂瘤和肾上腺癌,当肾上腺癌灶不合并坏死而是并发出血时,两者在t1像上都可见高信号改变很难区别,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图可使二者明显区分,髓脂瘤含脂质成分信号明显衰减,癌灶不含脂质成分所以信号无变化。
另外,小的肾上腺腺瘤无论在ct检查上还是在mri常规扫描像上均表现为信号均匀的结节影,无法与肾上腺增生结节区别。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可使腺瘤内脂质成分衰减,信号减低,与同相位图上信号截然相反。而增生结节无变化。
再者,信号不均匀的肾上腺转移瘤及肾上腺癌ct检查显示为类圆形肿块,定性较困难。然而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对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很高,恶性病灶实质部分呈高信号,在dwi后处理的adc图上呈低信号改变。这些特点使mri较ct检查有明显的优势。但转移瘤与肾上腺癌的最终鉴别还得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mri检查已逐渐广泛应用于肾上腺病变的检查,并发挥其独特优势。然而由于mri空间分辨率低和受化学位移伪影的影响,其对肾上腺增生的检出不敏感,经线和面积的评估亦不很准确。因此对肾上腺增生的诊断有其局限性,诊断价值低于ct检查。
参 考 文 献
[1]郭启勇,等.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r81.
[2]杨正汉,冯逢,王霄英,等.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1r445.2.
[3]白人驹,等.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r445.